书名:长白山下好种田

长白山下好种田_分节阅读_11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志新赶紧劝老爷子,“爹,你别这么说,我是长子,就应该担起这个家来。如今咱们不是也挺好的吗?爹,你看我,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咱们家现在的日子也不错,以后会更好的。爹,我知足的很。”

    陈氏听了志新的话,也是有些难过的。这个大儿子,从小就懂事,做啥事也不用家里操心。当时也是家里艰难,老大才十岁就跟着上山下河的干活,耽误了读书。后来到了老四,家里强了,才让老四老五去念书的。说起来,这老大、老二、老三就有性亏了。尤其是老大和老二,老二为了家里去服了兵役,结果却死在了外面。老太太想着这几个儿子的好处,就忍不住的掉下了眼泪。

    薛氏一看这样,就知道老太太可能是想二儿子了,赶紧的劝了劝老太太。“娘,今天是咱家老五的好日子,可不兴哭的。以前的事都过去了,咱们家以后可要抱成了团,齐心把日子过好了。您这还有四个大孙子呢,一个个的都聪明的很,说不定哪个能考上进士呢。”

    陈氏听了,抹了抹眼泪,笑着说:“可不是,我还有这几个大孙子呢,让他们好好的念书,到时候考个功名回来,那咱们许家可就真的算是光宗耀祖了。”

    一旁的文宣赶紧往奶奶的身边靠了靠,“奶奶放心,孙儿将来,一定比五叔还强。到时候把奶奶接到厩里去住,奶奶,你说好不好?”

    文昌听了,也挨到陈氏的身边,“奶奶,还有我,还有我呢。”

    陈氏一手搂着一个孙子,在他们的脸上各自亲了一下,“好,我的好孙子,奶奶等着你们接我去厩呢。”

    ☆、第二十二章

    九月初四这天,老爷子带着家里的男丁全都去了山上给祖宗上坟,告诉他们这个好消息。到了九月初五,村里人在祠堂办了酒席。这种酒席,就是每一家都拿出些东西来,大家凑在一起,然后做出些酒菜来。当然,村子里有公用的银两,村长会拿出来一部分,往酒席上填补一些。

    这一天,祠堂里原本念书的孩子全都放了假,然后村子里的一些妇女都回来帮忙。大家一起动手,共同来庆祝村子里的喜事。许家自然是拿出来东西最多的,这可是他们许家的喜事呢,怎么能不多拿点呢?

    陈氏找人往镇上和县里都捎了信,志德就带着韩氏和孩子回来了。志明回来的晚些,领着朱氏,两个人一路上走的很急,等到家的时候满头是汗。陈氏看见他们两个那个样子,也挺心疼的,就赶紧让他们先歇会儿。

    “娘,我们不累,村子里这么忙,我去帮着干活去了。”朱氏还是老样子,眼里有活,一来了就赶紧的去干活。走到那边搭好的一溜锅灶那里,正好看见薛氏在那忙着炒菜呢。“大嫂,还有啥没弄得,我来。”

    薛氏一听就知道是老三媳妇来了,头也没回,“你帮着把那些菜都切了吧,还有肉啥的。你的刀工好,切出来的肉片薄还均匀,咱们村里还没有几个能有你这手艺的呢?”

    这朱氏的娘家,原来就是开饭馆的。朱氏的母亲死的早,后来父亲又娶了一个媳妇来,这朱氏的继母对朱氏不好,每天都让她干一大堆的活。饭馆里面从来就不雇伙计,朱氏一个人全都得忙,还得帮着切菜什么的,也就是因为这个,才练出了一手的好活。朱氏在娘家养成的习惯,就是眼里非常的有活,从来没有偷懒的时候。

    朱氏到了案板前,拿起菜刀,唰唰的切着那些菜蔬,没多会儿,就全都切完了。然后又切那些肉,只见她切出来的肉片,薄薄的都要透明了,而且非常的均匀,让人看了不得不佩服她的手艺。

    “哎呀,许三嫂,你这手艺可真是绝了。这要是哪家有红白喜事,你去帮工,一样的材料,你能比别人多切出半盘来,可真是给主人家省东西了。”旁边的一个年轻媳妇看了,佩服的不得了。

    “俺就是指着这手艺吃饭的,这就是熟练的事,要是你也在人家帮工,你的手艺也能好的。”朱氏笑了笑,继续低头切东西。她在县城里的一家饭馆里帮工,每天就是干这个,哪里能切不好啊?

    村里的很多媳妇都在这帮忙,大家各忙各的。锅灶那里,有三个媳妇在那炒菜,旁边一大摞的盘子,炒好一样菜就往往盘子里盛,然后那些专门往上端菜的人就会往每个桌上端菜。

    村子里一共有不到一百户人家,总共开了三十桌酒席,小孩子都是跟着母亲一起的,并不给他们单开。桌子当然是从各家借来的,碗盘也是,都在反面用红笔写了字,到时候按照后面的姓名还回去就行了。这里办喜事都是这样的,要不然谁家有这么多的家什啊?往上端菜的,都是一些半大的孩子或者是年轻的媳妇,来来往往的,热闹非凡。

    村长来看了看,菜已经差不多全都炒出来了,那边的锅里也焖了米饭,点点头,“志新媳妇啊,我看着活也差不多了,你领着大家伙全都过去吃饭吧,就等着你们了。”村长发话了。

    薛氏抹了一把头上的汗,虽说已经是九月了,可是一直呆在这灶上,也是够热的了。“行,周叔,我们这就过去,您先领着人开席吧,我再把这几个锅添把火,。要不然这饭熟不了。”

    村长听了,就往酒席那边走了,来到中间的地方,看了一下这些村民,“各位乡亲,今天是咱们村许家的老五许志祥考上了举人,咱们村子里特意给他庆贺庆贺。咱们村子啊,可是有些年没有考出个举人了,这以后咱们出去,人人脸上对有光啊,咱们村可是除了个举人了呢。来,大家今天就高高兴兴的吃喝,好好的热闹一番。”

    村长说完了话,自然是要请志祥过来说两句的。志祥从人群里走出来,“各位父老乡亲,志祥只是个后辈,也没想到能考上个举人,多谢各位乡亲的厚爱,在这里还给志祥摆了庆功宴。我许志祥在这里谢谢各位乡亲,他日有用的着我的,定然不推辞。”说着,志祥给大家鞠了个躬。

    村长一看,就赶紧的说,“好了,开席。咱们今天敞开了吃,咱们村子今年棒槌长得都不错,又是一个丰收年,大家一起庆祝一下吧。”

    这些村民一听开席,就全都拿起筷子吃了起来。男人们的桌子上还有酒,大家这一秋天也都忙的够累了,难得今天有这么个机会歇一歇,还能吃吃喝喝的,谁不是放开了吃啊?一时间,整个祠堂里面那叫一个热闹。

    薛氏领着那些帮忙的媳妇们也都坐了下来,“今天可得谢谢各位姐妹了,要不是你们帮忙,这酒席还真就办不起来呢。”薛氏是许家的长媳,这个话必须的她说。

    旁边不少的媳妇就笑着说道:“嫂子这么客气干嘛?许家的人缘好,村里不管谁家有事,嫂子都过去帮忙,我们感谢你还来不及呢,以后嫂子家有什么事情,就尽管找我们好了。”

    一顿饭就这么热热闹闹的吃完了,许家老爷子今天也喝了不少的酒,红光满面的,见人就笑。志新兄弟几个也都没少喝,尤其是志祥,人家全都来给他敬酒,哪能不喝?于是这么左一杯,右一杯的,就喝多了。

    陈氏看着自己家的丈夫和儿子都喝的有点多,就让文翰和文成扶着老爷子,一路送回去。然后陈氏就带着这些媳妇们收拾桌子,桌子上也没剩下什么,盘子里面都是空空的。今天的菜里面可是都加了肉的,平日里哪里能见到油腥?有这样的好菜,就是撑死了也得吃进肚里。庄户人家,看不得一点浪费的事情。

    把所有的盘碗全都摞起来,抱到水井旁边,然后就有不少的媳妇在那刷碗。一边刷,旁边有几个识字的孩子就按照底下的字把碗盘分开,一会儿好给各家送回去。

    文翰和文成把老爷子扶回了家,就领着一帮半大小子一起往回送东西。林子轩和文翰要好,自然干这活是少不了他的,另外还有二狗子,铁牛等孩子,也和他们差不多大,大家平日里相处的也很好,就一起干活。

    好不容易把所有的事情都忙过了,大家这才离开了祠堂,回各自的家。

    静涵今天也帮着摘菜,刷碗什么的,对于一个八岁的女孩来说,也够累的。于是回到家里,静涵就趴在了炕上不想动弹。“静涵,你可别睡,这都下午了,要是你这个时候睡觉,晚上就好睡不着了,来,过来咱们聊会儿。”静雅一看静涵趴在炕上不动,就怕她睡着了,赶紧的让静涵起来。

    旁边的静婉和静娴上来拉起了静涵,“姐姐,你别睡了,咱们到外面的园子里看看好什么好东西没弄回来吧?”

    静涵无奈的从炕上爬起来,“好吧,咱们去园子里。”

    来到了园子,地里现在并没有多少东西了,只剩下白菜和萝卜没起。一棵棵的白菜都包着很大的心,今年的雨水不错,白菜长得非常好。静涵领着两个妹妹去拔了两个萝卜,这种萝卜比较特别,里面是红色的。“来,咱们回去吃萝卜去,这个时候的萝卜已经很好吃了。”说着,拎着萝卜的叶子就往家里走。

    回到屋里,用刀把萝卜的叶子全都切掉,然后打了些水把萝卜洗净,切成一片一片的。“来,静婉,静娴,来尝尝,这是今年新弄来的种子,以前都没见过的。”其实这萝卜就是后世称为心里美的那种,味道很甜,没有那么辣,吃起来口感不错。

    农家孩子,平日里也没有什么零嘴,吃块萝卜也觉得非常好吃。静婉和静娴长在县城里,更是没吃过这么新鲜的萝卜,又脆又水灵,越吃越想吃。“姐,再给来一块呗,好吃。”静婉说着。

    静涵就给再切了一块,递到静婉的手里,“吃吧,咱家这东西多得是,咋吃都行。”

    静婉接过萝卜,没几下就吃完了,本来中午吃的就挺饱的,这会儿又吃了萝卜,真的是再也吃不下了。摸着小肚子,“姐,你看我的肚子,都鼓鼓的了。真好玩。”

    静涵看见就笑了,也不说什么,又切了不少的萝卜,送到了陈氏和薛氏她们的面前。“奶奶,三婶,四婶,娘,我们去拔得萝卜,挺甜的,大家都尝尝。”

    陈氏赶紧接过来,“这是今年新弄的种子,说是生着吃最好。都尝尝,要是好,就给你们多拿回去点。”这里的水果并不多,人们都愿意种很多的萝卜,冬天的时候,闲着没事拿出来生吃,也算是一种零食了。所以哪家要是有那种不辣的萝卜,都会留很多的种子,分给大家。

    ☆、第二十三章

    韩氏接过来萝卜,咬了一口,点点头,“别说,娘种的这萝卜味道还真好。不辣,甜脆的,好吃。”她是个嘴刁的,能让她说好吃可就是不错了。

    朱氏也拿了一块吃点,“娘,明年留点种子,这萝卜不错。我回去问问饭馆里要不要,这红红的颜色,做个摆盘什么的也不错。”

    “哎,好,要是饭馆真的要,咱们明年就多种点,也多少能挣点钱。”陈氏听了,也挺高兴,不管能不能卖,至少媳妇这是心里有这个家,这就行了。

    另一边的志新哥几个也在那聊天,志德看着自己的弟弟,心里就有点发酸。自己早就是秀才了,可是却没那个胆子去参加乡试,没想到弟弟还真得考上了。“哎呀,老五,以后四哥可是要跟你沾光了。你要是以后发达了,可别忘了你四哥啊?”

    志祥哪里知道哥哥的心思,就笑着说,“四哥,咱们兄弟,说什么沾光不沾光的,我的还不就是哥哥的?要我说,哥哥也应该去参加乡试,不管咋样,也该试试。要是考上了,咱爹还不得高兴地睡不着觉了?”

    志德听了志祥的话,还真就是动了要去参加乡试的念头。这要是能考上举人,最少也能混个小吏当当,咋地还不比教书强吗?“行,四哥也有这个心思,不过,看来得再等三年了,到时候哥也去考。等五弟有空了,就帮着哥哥讲讲这乡试的一些事情。”

    志祥自然是满口的答应了,都是亲兄弟,也用不着藏着掖着的。志祥回头看看志新,“大哥,咱家什么时候起参栽子啊?到时候我也去。”

    志新今天也没少喝,这会儿有点上来酒劲儿了,“明天就去,你就不用了,在家看书也好,还是出门看看你的那些同窗也好。总共也不过是五六丈的参栽子,用不了那么多的人,我和爹,还有文翰、文成就行了。也该让孩子们去练练,光是读书不行,咋地也得明白这日子是怎么过的。”志新起来往自己的屋子走,“行了,我的酒劲儿也上来了,回屋去睡点觉。明天还要上山呢。老三、老四,今天都别走了,在家住上一晚,晚上让你大嫂弄点好吃的。”说完就走了。

    志明在那听着志德和志祥说一些乡试的事情,这些他也不懂,弄不明白。就起身来到老太太那屋,坐在陈氏的身边,“娘,今年家里的棒槌长得还好吧?我都跟我们掌柜说好了,今年的人参全都送给他,比咱们卖的高一成的价钱,你看这样成吗?”

    陈氏听了三儿子的话,心里也是高兴地很,这老三家两口子,都是顾家的。虽说住在县城里,离家远,可是心里全都记挂这家里,有什么好事也都不忘了家里头。“好,那当然好了。这高一成的价钱,就能多卖好几两银子呢。慧心也该说亲事了,还有老五也该说媳妇,以后用钱的地方多的是呢,能多卖点,那可是好。”

    韩氏在一旁听着他们说话,偷偷的撇了撇嘴,别的倒是也没说什么。

    薛氏知道今天晚上大家都在家里住,就出去看看晚上弄点什么菜去了。“娘,你和老三两口子还有老四媳妇在这说话,我去看看晚上弄点啥菜,难得老三和老四家都在家。晚上咱们自己家也热闹热闹。”说完往外走。

    朱氏听了,也跟着出来了。“大嫂,我和跟你一起,你一个人也忙不过来。”妯娌两个去园子里砍了两棵白菜,薛氏让文翰赶紧去镇上看看还有没有卖豆腐的了,另外再买点粉条回来。

    文翰拿着钱,又舀了些黄豆就走了。这买豆腐的不光是卖,还可以用豆子换,一般的庄户人家都是拿豆子去换的。已经是未时中了,得赶紧往镇上走,要不卖豆腐的就回去了。

    薛氏和朱氏商量着弄点什么菜,最后决定,白菜豆腐粉条,土豆炖芹菜,这时候的芹菜已经不太多了,倒还够吃。再加上夏天孩子们晒的小鱼干煎上一盘,陈氏说再杀上一只鸡,炖点蘑菇,这样就是四个菜了,这就算是不错的了。菜里面都放上点肉,这肉是昨天买回来的。主食自然是大黄米饭了,今年种了一点糜子,前几天抽空磨了出来,这可是平日里难得吃到的东西呢。

    正好文翰也把豆腐和粉条买回来了,薛氏就把粉条用热水泡了,然后豆腐也切好。两个锅灶,一个里面炖着小鸡,另一个留着炒菜。“文翰啊,你再去抱些柴禾回来,家里的柴禾不够了。”

    “哎,娘,我这就去。”文翰答应了,转身就出去抱柴禾。文成在一边闲着没事,也跟着出去了。没多会儿,两个人一人抱了一大抱回来,放到了锅灶的旁边。“娘,还有啥活吗?要是没有,我就领着弟弟们出去玩会儿。”

    “去玩吧,这一秋天你们也没闲着,也该歇歇了。明天和你爹一起上山起参栽子,你们小的就帮着捡就行了。”家里的孩子都很懂事,今年秋天弄回来了不少的东西,等这些东西晒干卖了,正好给孩子们卖棉花做冬天的衣裳。这些个半大小子,穿衣服费,长得又,旧衣服早就不能穿了。

    文翰自然是兴高采烈的领着弟弟们出去玩了,连志德家的那个男孩文星,也跟着大家一起出去玩了。

    看着孩子们呼啦一下子都跑了,薛氏就在那感慨道:“你说这老二媳妇也是,这么好的两个儿子,她咋就舍得啊?真是够狠心的。”

    “可不是,要是我,咋地也舍不得这两个孩子。我这盼啊盼的,就盼着能有个儿子,她可倒好,就这么把儿子丢了。”朱氏也在那念叨着。“对了,大嫂,你说我要是把文昌过继过来行吗?正好我也没儿子,自己家的亲侄子,那还不和儿子一样吗?”朱氏也想了很久了,今天正好和薛氏商量一下子。

    “按理来说,文昌是咱们的侄子,就和儿子差不多,过继过去也没啥不行的。不过,你们两口子还年轻,也不用太急着过继孩子,说不定过两年还能有,到时候文昌咋办?这事你抽空和咱娘说说,看她是个什么意思。我觉得咱娘不一定能同意。”薛氏一边说话,手里也不停下,把白菜也切好了。正好锅也热了,就开始炒起白菜来。

    “行不行的,想跟娘说说试试吧。”朱氏看薛氏把白菜倒进锅里了,就去切土豆。妯娌两个在厨房里忙这忙那的,没一会儿就满头汗了。

    两个人忙活了一阵,终于把饭菜全都做好,这时出去玩的孩子们也都回来了。薛氏就让孩子们全都去洗手,准备吃饭。静雅和静涵几个也都过来帮着端菜,摆碗筷什么的。家里放了两桌,正好也就坐开了。孩子们一看有这么多的好菜,都高兴的不得了。“奶奶,今天赶上过年了,中午吃好的,晚上还吃好的,真棒。”文成边吃边说。

    “等咱家日子过好了,天天都这么吃。”陈氏看着孩子们的样子,心里也有些难过的,这日子过得,孩子们都捞不着点好吃的。

    那边的文星,还是这个不想吃,那个不爱吃的,志德看见了,难免要训两句。韩氏就跟志德瞪眼睛。陈氏和老爷子都看见了,心里就有些不喜,不过没有表现出来。陈氏挑了几块鸡肉放到了文星的碗里去,“来,我孙子难得回来一趟,吃点鸡肉。”

    文星一看那鸡肉,赶紧的就让母亲弄给他吃,一旁的静娴看着,就说了句,“哥哥羞羞脸,那么大了,还让婶婶喂。”

    朱氏赶紧的瞪了静娴一眼,“赶紧吃饭,这么多的菜还堵不住你的嘴。”说着,夹了肉放到了女儿的碗里。

    老爷子在那看着,真是有些看不过去了,“我说老四啊,你这也太惯着孩子了。文星今年五岁,静娴也五岁,比文星还小两个月呢。你看静娴,自己吃饭,干净利索的,文星还得大人喂,这是要喂到哪一年去?二十岁还是五十岁啊?”

    志德还没等说话呢,韩氏就在那开腔了,“爹这话我就不爱听了,我家文星,那可是男孩子呢。我们可是宝贝的很,不过就是喂个饭而已,还有啥了不起的?”这倒还真是,韩氏是抱着文星的,而她的女儿静和则是自己坐在那里。虽然韩氏也喂她,可是却没抱着,静和才三岁多点呢。

    静涵在一边看着,就知道四婶真的挺重男轻女的。真是搞不懂,女孩又怎么了,女孩不也一样是父母养的吗?何必两个待遇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