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身着的服侍也是根据士农工商最具代表的服侍量身订做的,其颜色则是根据这四根立柱选取的,而他们坐的位子,也是根据这四根立柱的方为设定的。”
有钱就是可以任性呀,哪怕是汴京的立法院,也没有这么讲究,什么衣服鞋袜都是自己准备的,制服?朝廷可没有富裕到这种地步。
李奇点点头道:“那为什么不安排椅子呢?”
司徒客道:“这是士子要求的,我们大宋一直都是儒道治国。故此他们希望能够以儒道的方式议事,以表示对孔孟二圣的尊敬,大家也都没有意见,所以但凡议事时,他们都是选择经坐。”
这经坐源自汉朝,看上去就跪地而坐。
对于这一点李奇倒是没有任何意见,道:“虽然我与儒学有诸多的争执,但是我大宋治国一直都是遵循儒道,以求仁政治天下,这一点直到现在也未改变。只是对象仅限于我大宋百姓,做人不能忘本,好的东西值得传承下去,尊师重道也是我们汉人的一种美德,值得推广,这我真的非常满意。”
又过了一会儿,二百名立法司陆陆续续的进入立法院,有些就站在厅中间三三两两,聚在一起交谈着。
这在以前可是不敢想象的。因为士子的地位最高,他们不屑与农工商等阶层的人站在一块,虽然这种现象至今兀自存在,但是你在立法院玩这一套。那就是孤立自己呀,所以你随处可以看见,士农工商四个阶层的人围聚在一块交谈,相互询问对方。
也有不少人懒撒的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或盘腿,或单腿盘坐,反正各种姿势都有。
突然。又进来一大波人,居首的不是别人,正是老狐狸蔡敏德。
李奇在上面看着这老狐狸步履生风,哪里像似一个拉肚子的人,暗骂,你丫没有掉到茅坑里面去,真t人遗憾。
又过了一会儿,司徒客说道:“枢密使,二位,时辰差不多了,我们该下去了。”
咚…!
随着一声锣鼓声响,两百名立法司赶紧坐在自己的铺垫上,那真是正襟危坐,双腿并拢,屁股坐在脚后跟上。
又是一声锣鼓声响起。
两百名立法司全部俯首行礼,动作整齐划一,厅内鸦雀无声,气氛瞬间变得无比严肃。
这第一声锣鼓是提醒大家坐好位子,这第二声锣鼓则是表示院长要来了,不管怎么说,院长还是最大的,这一礼是怎么也不能少的。
李奇躲在后面看得是频频点头,理应如此,这看上去繁琐,但是规矩不就是繁琐吗,只要不过于繁琐就行了。
只见司徒客领着一群官员从台阶上走了出来,去到各自的位子前,对着两百名立法司颔首示意,他们是尊,无须大礼,颔首示意就可以了。
等到两百名立法司全部抬起头来,司徒客等官员才坐了下去。
司徒客颇具官威的朗声道:“关于是否增开学院一事,已经耗费了立法院不少精力,本院长对此深感不满,如今杭州立法院才建立不久,还有许多事要处理,本院长不想在就此拖延下去了,今日必须要有一个结果,望各位立法司这几日在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为此本院在今日还请来欧阳知府、监法巡察使,另外,还是一位非常尊贵的客人,正是因为他的建议,才会有立法院,相信你们应该都听过他的大名,就是我大宋枢密使,有请枢密使。”
李奇从里门走了出来。
台阶上立刻响起一片哗然,陈东到此,他们早就知道了,但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李奇竟然也来了,他们其中多半人没有见过李奇,但是对李奇是再熟悉不过了。
可以这么说,杭州有此景象,李奇是功不可没,称李奇为“国相”,还就是杭州百姓叫出来的,杭州里里外外,上上下下都非常尊敬李奇,这是毋庸置疑的。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这点点小事,竟然会惊动李奇,信心满满的他们,开始变得有些畏首畏尾了,暗自嘀咕,难道这事情已经闹到京城去了吗?
个个是目瞪口呆的望着李奇。
李奇先是站在身边微微颔首,向司徒客点人示意,后者也急忙起身行以官礼。
李奇直径来到厅中间,站上那演讲台上,直面面对二百名立法司,目标非常明确,我就是冲着你们这群人来的。
ps:求月票,求推荐。。。今天中午的一更会放在晚上八点档一块发。(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北宋小厨师 正文 第一千六百七十四章 撤销提议
“草民参见国相。”
短暂的愣神后,两百名立法司齐齐行礼,他们虽是立法司,但是不属于官,因为就他们个人而言,是不具有任何行政权力的,充其量也就是吏,故此只能自称民。
至于他们称呼李奇“国相”,那只是代表尊重的意思,是百姓心中的一种敬仰,不含其它,毕竟他们的财富都是李奇给他们带来的。
司徒客他们都明白,故此也没有在意”。
坐在左边的陈东,突然偏过头去,向旁边的欧阳澈询问道:“德明,你说枢密使能否说服他们?”
欧阳澈摇摇头道:“这我不知道,但是从枢密使的态度来看,朝廷应不会就此让步,二十家学院虽然不多,但这事关国策,必须还是以皇室为中心,而不是立法院。”
陈东稍稍点头,感叹道:“这建造学院本乃是好事,我也赞同,可惜其中牵扯了太多的利益,若就此让步,那皇上的颜面何在。”
欧阳澈只是一笑,眼中闪烁着一种难以做梦的光芒
李奇朝着四周拱拱手,笑道:“各位免礼,免礼。”
待二百名立法司直起身来后,他才笑道:“本官此番奉命外出,途径这杭州,林院长盛意拳拳,邀我前来与各位交流一番,在下只能恭敬不如从命,所以我来此,只是作为一个客人,与枢密院没有任何关系,也与我这一趟出行的任务没有任何关系。”
这第一句话,他先表明自己的来意,特别说明他只是作为一个客人来此,跟枢密院没有任何关系,免得此事传到京城去,又会有人弹劾他干预二院。虽然不会引起什么大麻烦,但是今后万一又有人这么做,就可以拿他出来做借口,他可是最讨厌被人当刀使了,所以首先必须得说明这一点。
“而且,我也很想来这杭州的立法院看看,说句大实话,刚入城时,我还以为来到天堂,我这一生可从未见过这么繁华的州府。这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我为杭州百姓而感到骄傲,记得两三年前,我奉命南征途径杭州时,那时候的杭州就已经非常繁华了,我以为已经到达了极限,可是我真没有想到,杭州能繁华到这种地步,远远超出我的想象。这着实难得呀。
那这分功劳该是属于谁的呢?你不要说我,这我可待担不起,功劳最大的自然是杭州的百姓,没有他们。那就没有现在的杭州,是他们一砖一瓦,将曾今那个残垣颓瓦,满目疮痍的杭州城建立的如此繁华。他们功不可没。”
说到这里,他话锋一转,道:“但是要说谁该居这首功。本官觉得并非杭州百姓,而是朝廷,若是仅凭杭州百姓,任凭你人再多,再聪明,你也很难在短期内恢复到如此,是朝廷的政策让全国各地的富商来到杭州做买卖,这也导致大量的金钱流入杭州,这才以最快速度带动了杭州的经济,可以这么说,若是没有朝廷当初的那一道圣旨,就没有今日的杭州,也许你们会说,朝廷理应如此,但是朝廷可以选择扬州、楚州、福州,不一定是杭州,不知各位以为我说的是否正确?”
“皇恩浩荡,福泽杭州,我等岂敢相忘,自当铭记于心。”
不少少人纷纷表示对皇恩的感激。
李奇笑道:“那么说来,你们是赞同我的话。”
立法司们听得纷纷感到有些诧异,这还用说么,哪怕事实不是如此,他们也必须赞同啊,况且事实确实如此。
李奇突然道:“但是我丝毫没有感受到你们对朝廷的感激,反倒是觉得你们在忘恩负义。”
一名士子就激动道:“国相此话怎说?”
这话可不能乱说,忘恩负义没有关系,对皇上忘恩负义,那这事就可大可小了。
李奇微微一笑,道:“我今日前来,当然是为了迎合今日的主题,就是关于增开学院的事,当然,我不是来下达什么命令的,我只是与各位交流交流的,若是我有说的不对的地方,各位大可指出,你们的职责也是如此。至于方才这位仁兄说我为什么这么说,很简单,原因就在这二十家学院。”
方才大伙都在猜测李奇来这里是不是因为这事,但那只是猜测,现在他们都明白了,李奇还就是冲着这事来的。
又有一名士子道:“国相之言,我不敢苟同,增开学院,此乃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只是争取让更多的好学之人读上书,这何错之有。”
李奇道:“我没有说这事错了,我只是说你们忘恩负义,你们从头到尾根本没有考虑到朝廷的难处。”
一名商人起身道:“国相,我以为我们感激朝廷的方式,应该是履行一个大宋百姓的一切义务,我们杭州百姓,不管是商人,还是农夫,每年都交足税收,从未拖欠过一文钱,也不让朝廷为此事劳心,甚至还捐钱帮助朝廷建立修葺房屋,如果朝廷有困难的话,我们绝不会多说半句,但是别说朝廷了,就凭我们杭州的财政,足够增开二十家学院,根本无须劳烦朝廷。”
“无须劳烦朝廷?”
李奇轻轻一笑,道:“你这是在让皇上难堪啊。你们是不是觉得自己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偌大的杭州,又如此富裕,竟然只开一间学院和一间医院,这对于杭州而言是远远的不够呀,我还可以告诉你们,在未来规划里面,朝廷在杭州设定的学院和医院都是各州县最少的。”
这他们倒是不知道,听得心中一惊,这是什么情况?
李奇扫视他们一眼,笑道:“你们是不是觉得很委屈,很不明白朝廷为什么这么做,我杭州这么发达,你竟然只安排极少的份额给我们,但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当初朝廷给予杭州极大的优惠时,别的州的百姓是怎么想的。他们容易也会这么觉得,朝廷是在厚此薄彼,把所有资源都给了杭州,我们连汤都没有喝。
天下间,不只有杭州的百姓是皇上子民,你们可有体谅过皇上,如今杭州已经起来了,除东京以外,就属杭州最为富裕了,皇上若是还一味的照顾杭州。那就做过了,你们现在的生活好了,要求高了,但是很多地方的百姓连饭都吃不上,只要有一个百姓吃不上饭,皇上就是寝食难安,为此朝廷才会决定在西边,西北边,最南二郡多建立一些学院、医院。造福当地的百姓,带动当地的经济。
特别是西北边,没有那里的百姓在前面给你们顶着,杭州能够如此安定吗?做人可不能忘本。你们不能只看着自己缺少,大家都是大宋的子民,应该相互帮助才是,我个人对于你们这种自私的做法感到非常失望。”
这一番话说得二百名立法司是左右相望。面色稍显的有些尴尬。
一位年长的农夫道:“国相大人,我们这么做绝无让皇上难做的想法,我们只是希望我们的儿女都想能上学读书。将来为国效力,如今凡事都要识书认字,老汉自从选入立法院后,才明白读书的重要,只想自己的后代能够读上书而已,可别像小老儿一样了,临老才来学。”
不少人纷纷点头,他们认为自己没有错,只不过是希望自己的儿女能够读书,就是这么简单,而且面对如此富裕的杭州,百姓的需求还是增多了,他们迫切的需要学院这个东西,而蔡敏德就是看准了这一点,于是在这个关口上,提出这个要求,这就是蔡敏德,他商业眼光要比一般商人更加长远些。
李奇道:“你只不过是想自己的儿女读书上,但是还有很多父母却只是想自己的儿女不饿肚子,相比较起来,你认为谁的要求更加小,更加普通呢?”
一个士子就道:“国相,你说了这么多,不就是因为钱的原因吗?但是我们杭州的税收如今已经升至能与汴梁相提并论了,如此高昂的税收,为何不能给我们增开二十家学院?”
“二十家学院对于杭州的税收而言,的确不多,但是每笔钱朝廷都有规划的,其实真正将杭州的一年税收投入到全国各地,均摊下来,又能有多少呢?偌大的一个国家,如果随便支出的话,我可以很肯定的告诉你们,三年内,杭州的税收会翻上两倍,因为一旦朝廷出现亏损,肯定会找有钱的地方收取高昂的税收。a href= target=_bnk”
李奇说着又是语重心长道:“也许在你们眼中,这二十家学院用不了多少钱,但是也许在朝廷的规格中,这二十家学院的钱,原本是要去支助西边或者南边十几万人的经费,你们等于是要拿着十几万人的性命来为了你们的子女建造学院,你们认为皇上会答应你们的这个要求吗?”
这么说来,的确骇人,立法司们目光中也闪烁着狐疑之色,不知李奇这话是真是假,但这就是事实,不错,大宋现在的确富裕起来了,可是这种富裕是某一部分地方撑起来的,不是全国都富裕,向西北边、最南边,都还是很穷的,南边一片荒山野岭就不用说了,而西北边常年遭受战火的侵蚀,也没有人敢在那里去搞投资,经济是很难上得来。
以赵楷、李奇为中心的政治决策者,已经开始将重心从江南等地转移这些偏远地区了,不是说,就把杭州,甚至江南搞富就行了,这一点从提高杭州税收就可见一斑。
在李奇的经济建设中,是要以杭州为中心,覆盖全国的,如果现在不开动的话,贫富差距会越拉越大,造成两个极端,这样就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穷乡僻壤的人就会往富裕的地方转移,导致穷地方就更穷,富地方就更富。
富裕与否,与人口是有着直接的关系,人口密集的地方,经济容易起来,特别是在这古代,这人口一旦转移,就很难转移回去了,为什么北方现在还是没有太大的动静,哪怕是燕云地区,也只是属于小农经济,很难达到杭州这种地步,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人口支撑。
实在是李奇还不知道杭州都富成这样了。这都是交趾带来的,要是早知道,他肯定会早一步施行经济建设中最艰难的一步。
其实富裕江南,这并不难,江南有着非常好的地理位置,难就难在致富偏远州县,这还不能拖,一拖下去,人口一旦转移,那就更加艰难了。
在李奇的计划当中。是尽可能赋予每个州县一个特色,以此来吸引人流,不要造成太大的贫富差距。
这下一步,就是要从江南取钱,去提高偏远州县百姓的福利,刺激当地的发展。
这是国策。
虽然立法院是一个比较民主的机构,但是真正影响到国策的任何建议,都必须得让道,因为百姓只能看到跟前的利益。而国家有国家的发展,哪怕是在后世最民主的美国,国策永远还是高于一切,这国家的眼光是最长远的。不是一般百姓明白的。
基于这一点,别看这只是二十家学院,但是朝廷是一步也不会退让的。
一个士子又道:“可是一家学院对于我们杭州而言,实在是太少了。根本不够。”
李奇笑道:“这我也知道,但是朝廷兴建学院的策略是公私并行,特别是在杭州这一类富裕的城市。朝廷鼓励私人多多承办学院、医院。”
一个商人立刻反驳道:“这医院还好说,毕竟医院至少能够保证不会亏本,但是学院的话,投入巨大,但是却很难盈利,而且想要盈利的话,必须要等好长一段时日,也只有像蔡太师那样的大家族才实力建办学院。
其实在我们杭州也有不少商人想效仿太师学院建办学院,但是全部赔的倾家荡产,他们远远低估了这学院的投入,咱远的就不说了,如今杭州的地价是与日俱增,光买块像样的地,都需要很多钱,如今杭州也只是少量的人开几个小私塾,但是对于杭州而言,根本就是杯水车薪,如今我们可全都指望着朝廷。”
这番话也是在情在理,在杭州开学院远比其他地方要难得多,杭州最近几年人口骤增,地价肯定也是飙升,再加上朝廷保护农田的政策,也就是说不管你经济怎么发展,你不能拿良田来搞其它的,这是属于违法的,每一块良田都是有登记的,还有一些没有开发过的良田,官府都做过标记,这是不能破坏的。
这导致杭州的地价就更贵了,向李奇的醉仙山庄和太师学院那都是很早就买下了,要是现在的话,那也够他们喝一壶的。
而且太师学院那是不可以复制的,其一,太师学院建立的早,需要的代价远不如当下。
其二,蔡京是在就任宰相的时候搞的,这免了很多额外的费用,剩下不少钱来了,这已经是不可能的,现在哪怕秦桧想要学着蔡京,也是不可能的,应该规矩太多了,蔡京当时是一手遮天。
其三,即便如此,蔡京也是负担很重,辛亏当时李奇、洪家、俅哥等人大力相助,送钱送人,这才建立一个庞大、独有的教育体系来。
所以,基于这三点,想要再弄一个太师学院,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而且教育事业前期投入实在是太大了,没有底蕴的商人连想都不要想,但是即便有实力的商人,他们也不愿意大规模的投入教育事业,来钱太慢了,投资与收入根本不成正比,导致很多商人都只是开一些较小的私塾,就当做是做善事,还能为自己的生意补充人才。
其实现在想要人才,去太师学院就行了,不许自己花力气再去培养,太师学院几乎就垄断了这一部分,如今只要太师学院不倒,蔡家都是吃喝不愁,一年凭借人才选秀制,赚太多钱了,如今还在不断的扩大,别人根本无法追赶。
这也导致其实很多地方的教育事业都比杭州要兴盛,因为其它州县人少,地价便宜,什么都便宜,办个学院用不了多少钱。
关于这方面,李奇心里肯定明白,道:“这我也略有耳闻,关于地的话,朝廷可以想办法给你们一些优惠,不过有一点你们一定要明白,虽然我今日只是一个客人,但是。朝廷有朝廷的考虑,如果你们想要解决这事的话,最好还是不要走立法院这一条线,因为财政是归三司管理的,不是立法院说了算,假如国库只有一文钱,立法院一个项目得需要两文钱,那这怎么办?所以,一旦牵扯到财政方面的事宜,还是朝廷和三司主导。立法院不能一口答应下来,还得根据实际情况来商定。”
立法司们对于这一次讨论感到非常失望,李奇这一番话显然是杜绝了他们的念头,这官不办,民又办不起来,而且这事可不能拖的,你要再拖上几个年,孩子们都长大了,已经错过最好的学习阶段。
气氛显得有些沉闷。显然立法司们还是很不甘心,他们觉得自己贡献这么多,得到的却是最少的,这是一个让人很难接受的结果。
但是李奇不会对此松口的。今日你杭州要二十家学院,说不定明日凤翔就要三十家医院,朝廷拿命去填呀,这个口是不能开的。但问题是杭州百姓需要这么一个教育体系,也有能力支撑起来,于是他又道:“这事虽然没有办法通过朝廷去解决。但是可以私下解决,只要我们真的是想为自己的儿女做出一些努力的话,我相信一定会找到办法的,如果大家相信本人的话,今日就撤销这一项提议,不要再浪费立法院的时间了,立法院如今还有很多更加迫切的问题要解决。”
两百名立法司听到李奇这么说,似乎他好像有解决的办法,心中又燃起了希望,因为李奇在他们心中就如同神一般的存在,好像有他在,就没有解决不了的事。
司徒客知道也差不多了,这醒木一敲,道:“说了这么久,相信各位也一定很累了,就先休息半个时辰,你们先商量一下。”
会议立刻进入了暂停。
而李奇、陈东、欧阳澈则是跟着司徒客去到顶楼的亭内,里面这够闷的,来到这顶楼,风一吹,人是各种清爽。
下人又将茶、糕点奉上,四人围着石桌而坐。
欧阳澈就赶紧问道:“枢密使,你说私下解决,这事如何私下解决?”
陈东、司徒客也纷纷是好奇的望着他。
李奇叹了一声,道:“朝廷只能划一块地出来,供他们这些商人建造学院,如果不考虑地价进去的话,我相信很多商人会愿意投钱进去的。”
欧阳澈道:“这个办法我也想过,但问题是,这杭州周围没有一块足够容下这么多学院的地了,除非拆除农田。”
“这不行,农田一定要保护好,特别你江南的农田,立法院不是已经颁布律法,如果在江南谁乱用农田,不但要无偿归还农田给朝廷,还得按当地地价十倍价钱进行赔偿。”
李奇说着又道:“杭州虽然富裕,但是我就不信连一块荒郊野岭都没有。”
欧阳澈道:“那得到离杭州城很远的地方去,就算建到那里,也不一定有人会去读,最近的恐怕都得走上一个白日才能到。”
李奇道:“这没关系,照太师学院那般弄住宿就行了,他们是去读书的,可不是去享受的,咱们就干脆找一个偏远的地方,建造一个学院城区,里面全是学院,我可以这么说,不管这个学院城区建在哪里,那里一定兴旺,如今杭州城内已经人口饱和了,只能往周边扩展,这是迟早的事,何不借着这一回先给弄个小城区出来。朝廷也可借此大赚一笔。”
陈东好奇道:“这朝廷怎门赚钱?”
“你这个书呆子。”
李奇轻咳一声,低声道:“你们想呀,如此多的学院集中在一起,人口肯定骤增,而且儿女代表的是父母的希望,很多家庭将一生的希望就寄托的儿女身上,可是这儿女能否有成就,就看这读书了,所以,这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家庭的计划。
一旦那里变得兴旺起来,周边配套设备起来后,那里的地价一定飙升,因为很多家庭都会为了让儿女更安心的读书,搬到那边上去居住,而那片地原本又是荒地,不值一钱,只因为朝廷的一个政策,就变成了宝地,朝廷平白无故就获取一笔丰厚的利润,还能兴旺一片地带,提供了不少就业机会,这肯定是一笔双赢的买卖,总而言之,越偏远约好,只要适合建造屋子,安全就行了,其余的就不需要了,不然就是浪费了。”
欧阳澈听得眼中大亮,拱手道:“不愧是枢密使,下官受教了。唉,其实我早就应该想到这一点,想当初醉仙山庄那块地也是荒地,没啥人居住,可是如今醉仙山庄已经成了整个杭州城的中心,周边地价乃是杭州最高的。”
你妹的,老子在帮你,你还拿醉仙山庄出来说事,这不是说我占了很大的便宜么,给我招仇恨么。李奇轻咳一声,怫然不悦道:“欧阳,你这是谈公事,还是谈私事啊!”
欧阳澈忙道:“抱歉,抱歉,下官失言了。”
“真不知你是不是故意的。”李奇还是很不爽。
陈东忙转移话题道:“枢密使,可是一下子建造这么多学院,这先生从哪里找啊!”
李奇啧了一声,道:“这问题你还好意思来问我,答案不就在你自己身上么?”
“我身上?”
李奇白眼道:“你真是一个书呆子,当初你为什么去太师学院任教,每年名落孙山的士子这么多,还愁没有先生么。”
陈东脸一红,道:“枢密使,下官曾今考取了进士。”
“是吗?”
李奇双眉一抬,旋即笑呵呵道:“那可能就还有剩了。”
半个时辰后,司徒客他们又回到了议事厅,这司徒客连屁股都没有坐热,四名代表就表示愿意撤销这一项提议。
ps:六千字大章一块发了,求月票,求推荐……(未完待续……)
北宋小厨师 正文 第一千六百七十五章 灰色君子
立法司们的妥协,也代表着整个杭州百姓的退让。
这其实是一个必然的结果。
没有人可以动摇国策,这是朝廷,也是皇帝的底线。
但是这一次的提议,其实也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富裕的生活会促使百姓希望得到更多,因为人的是无止境的。
如今,不过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今后还会有更多类似于这种的要求提出来,从某一方面来说,这其实是非常好的,因为只有才会促使人类进步。
但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百姓有百姓的需求,这似乎需要寻找一个平衡点。
虽然李奇一直提倡市场经济,甚至还加以无为而治的思想,但是话说回来,大宋百姓的素质还没有达到市场经济的要求,其实朝廷还是在干预整个国家的经济,一直在引导经济走向,不管是开发江南,还是海外贸易,都是朝廷主导的,而非商人自己。
只不过以前朝廷和商人、百姓的利益是相向的,如今杭州百姓与朝廷的政策开始出现了少许矛盾,导致出现了这种现象,这都是非常稀松平常的,也是必然的。
正当司徒客准备宣布会议结束时,一个老者突然向李奇询问道:“国相,有件事老朽想向国相询问一二。”
李奇笑道:“老先生想要问的可是关于民选官一事。”
那老者微微一愣,忙道:“正是,正是。”
此话一出,会议厅里面有安静下来,不少人蠢蠢欲动。
李奇可不想给他们开口机会,那样的话,就争执不清了,急忙道:“各位稍安勿躁。请听我一言,大家都知道,关于民选官是我首先提出来的,但是你们要明白一点,当初民选官的出现,只是为了弥补当时人手不足的现象,朝廷并未将此视作长久之策。可是,令人意外的是,这民选官的制度取得非常大的成效,这是朝廷始料未及的。”
不少人都纷纷点头。
李奇又道:“既然是始料未及。那么朝廷目前而言,准备就稍显不足,这一点也请各位包涵,这样吧,关于人员调派一事,不归我枢密院统管,但是事出突然,我会跟吏部商量一下,先维持现状。待会回京之后,将此事告知皇上,一切还是由朝廷决定,也请你们多给朝廷的一些耐心。不管怎么样,朝廷还是希望你们好,这一点是不会改变的。”
李奇都这么说了,他们也不好在多说什么。毕竟这是关于制度的事,不是说改就能改的,一干人齐齐向李奇道谢。
。。。。。。
。。。。。。
下午时分。半山庭院。
砰砰砰!
李奇一手拿着锤子坐在围栏边上在敲打着什么。
“夫君。”
过了一会儿,李师师抱着李见素从房里走了出来。
李奇抬起头来,笑道:“你们醒了。”
李师师瞧李奇干的是满头大汗,好奇道:“夫君,你这是在做什么?”
李奇哦了一声,道:“我在帮素素做一个小三轮车。”说着他又举起手中的那一个已经快做好的三轮小车,向女儿道:“素素,你喜欢不?”
李见素没有说话,但是一对明亮的眸子直盯盯的望着那小三轮车。
“素素在等一会儿,爹爹马上就做好了,到时素素就可以坐在这三轮车上面玩耍了。”
李师师忙道:“夫君,你已经够累了,这些事就交给下人去做吧。”
李奇摇摇头道:“这又不是给别人做的,而是给我们女儿做的,当然得亲自动手。”
李师师听得心里是既感动,又心疼不已。
这时候,李清照突然从外面走了进来,“你们都在呀。”
李师师笑道:“姐姐去干什么呢?”
李清照笑道:“我就去下面走了走。”说着她走了过去,摸了摸李见素粉嫩的小脸蛋,笑道:“素素,有没有乖啊。”
李见素使劲的点了几下头。
李清照又伸出双手来,道:“要不要干娘抱。”
李见素那是非常给面子,立刻将身子倾向过去。
李清照一脸开心的将李见素抱了过来。
李师师道:“你们先坐着,我们帮你弄一壶茶来。”
她泡茶的技术可是远胜过金刀厨王,那也是可遇不可求的。
李清照抱着李见素坐在李奇对面,与李见素玩了一会儿,见李奇一直在捣鼓着什么,好奇道:“你在做什么?”
“哦,我想帮素素做一个三轮车。”
李清照微笑着点点头,没有多问什么,又道:“我方才听说你昨日一去立法院就说服了立法司撤销增开学院的提议,这世上好像就没有能够难倒你的事,想那欧阳知府忙的是焦头烂额,可是兀自没有办法。”
李奇笑着摇摇头。
李清照瞧了他一眼,好奇道:“怎么?难倒我说得不对么?”
“姐姐只说对了一半。”
但见李师师端着一壶茶走了过来。
李奇笑问道:“不知师师有何高见?”
李师师一边帮他们二人斟茶,一边说道:“师师可不敢班门弄斧。”
李清照笑吟吟道:“你夫君是了得,但是姐姐我可愚钝的很,你快快说来听听。”
李奇急忙道:“清照姐姐,你这话说的,我都要羞愧的从这里跳下去了,你可是千古第一才女啊!”
虽然李奇一直以来总是毫不掩饰的赞扬李清照,但是李清照始终无法习惯,佯怒道:“什么千古第一才女,说着也不怕人笑话。”说着她赶紧转移话题道:“师师,你快说,你刚才那话是什么意思?”
李奇也放下手中的活来,道:“夫君也很好奇。”
李师师稍稍迟疑了下,道:“那师师可就献丑了,若是有不对的地方,你们可别笑话我。”
“怎么会了。快点说吧。”李奇大咧咧道。
李师师道:“夫君口才了得,这是人尽皆知的事,这事自然也难不倒夫君,但是我以为并非欧阳知府无能,而是他其实也是站在立法司那边的,甚至有可能就是因为他的无所作为,这件事才闹到这种地步。”
李清照道:“这怎么可能?欧阳知府可是为此伤透了脑筋。”
“那只是欧阳知府忌惮朝廷罢了。”
李师师笑道:“姐姐,你想想看,欧阳知府贵为杭州知府,而且他也是寒门子弟出身。他如何会不想在杭州增开学院,让杭州的百姓人人有书读,但是这事他做不了主,如今既然有人提出来了,他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若是杭州官员,包括立法院一直反对,这事根本就闹不到这种地步,因为杭州的知府的权力要比一般州县大的多。我看欧阳知府一定还在后面推波助澜。”
李清照皱眉思忖片刻,摇摇头道:“不可能,不可能,欧阳知府的为人我是知道的。他也可当得上君子,绝不会做这种事的。”
李师师笑了笑,没有做声了。
李清照又瞧向李奇,道:“李奇。师师说的是真的吗?”
李奇呵呵道:“欧阳澈是君子不假,但君子要求增开学院,这也在情理之中吧。而且人始终会变的,欧阳澈在官场混迹这么多年,早已经不是当初的欧阳澈了,他对杭州的感情不比我们任何一个人差,他当然希望杭州的百姓能够生活的更好,师师说的不错,此事若没有他们暗中允许,根本不可能闹到这地步,其实在你告诉我这事后,我就已经猜到欧阳澈肯定参与其中,但是无妨,他也是出自一片好意,清照姐姐不也是持有赞同的态度么?”
李清照脸上微红,道:“我的确是赞成,只是我没有想到欧阳知府竟然在后面暗中推动,都说官场邪恶,如今看来,还真是如此。”说着她又瞧向李师师,道:“师师,你还真是深藏不露,平时见你对于这些事不闻不问,但是心里却恁地清楚,比姐姐我可是强多了。”
李奇忙道:“清照姐姐,话不能这么说,你向来就是黑白分明,是非错对,都是明明白白,但是黑白之间,还存在着一片灰色地带,你没有想到,也在情理之中。”
李师师点点头道:“正是如此。”
李清照笑着摇摇头,她自己也清楚,在这方面,她比起李奇、李师师来,相差甚远,道:“不管怎么样,此事终于圆满解决了。”
李奇道:“如今说圆满就还早了些…。”
他话还没有说完,就听得庭院外面有人喊道:“大人,大人。”
李奇转头一看,见是田木匠,心中一叹,嘴上却道:“什么事?”
田木匠道:“哦,蔡员外他们来了。”
果然如此。李奇点点头,道:“我知道了,让他们等一会儿,我马上就过去。”
“是。”
田木匠一走,李奇就向李清照做了一个无奈的表情,道:“瞧,这麻烦不就来了。”
李清照轻轻笑道:“这点小事对你而言,哪里算得上什么麻烦。”
李师师却是不悦,她觉得李奇也需要休息,埋怨道:“这才一宿,他们就等不及了,未免也太心急了。”
李奇呵呵一笑,站起身来,笑道:“师师勿恼,我还得感谢他们,正是因为他们,我才有理由在这里多逗留一些时日。”说着他就弯下身来,朝着女儿道:“素素,对不起,爹爹要去忙公事了,不过你放心,今日之内,爹爹一定让你坐上爹爹亲手做的三轮车。”
ps:求月票,求推荐。。。。(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北宋小厨师 正文 第一千六百七十六章 跟哥走,保证发财
“国相来了。”
“草民参见国相。”
。。。。。。
李奇来到会议厅,见里面站着二十余人,个个穿的都是锦衣华服,一看就是有钱的主,其中有好几人他都认识,蔡敏德就是其中之一,轻轻点了下头,伸手道:“都坐吧,老田,你也坐吧。”
“是。”
二十余人纷纷坐下。
李奇坐了下来,喝一口茶,润了润喉咙,目光一扫而过,神色轻松的小道:“不过就是二十家学院而已,对你们每个人而言都这么重要吗?”
一名姓郝名邑的丝绸商人就道:“国相此言诧异,原本我们只是想为杭州百姓争取多开一些学院,但是如今立法院已经撤销这一项提议,原因就是因为国相的一番言论,此事若是私下解决,那国相肯定也会来找我们,我们此番前来不过是想为朝廷分忧。”
这一番话说的极其漂亮,让李奇都不得不佩服这人,明明就是想来看看这里面有什么油水可以捞,还说的这么堂而皇之,但是现在李奇可没有功夫与他们在这里绕来绕去,点点头道:“你们的心意,我非常感激,昨日我与欧阳知府他们商量了一番,准备开一个学院城。”
“学院城?”
一干商人皆是一惊。
这都用城来形容了,其规模可想而知,那这里面肯定有油水。
蔡敏德更是开心不已,他手中的木头算是有着落了,忙问道:“不知这学院城是何意?”
李奇哦了一声,轻描淡写道:“很简单,就是将二十家学院集中在一块建造。”
这让人众人猛吸一口冷气,这得要多大的一块地啊!
一个名叫杨卫的地主就道:“可是杭州城内外很难找出这么大一块地来,除非建造在农田上面。”
其余人纷纷点头,这杭州土地的情况。他们可是一清二楚,绝对找不出这么大一块地来。
李奇笑道:“可能会建的比较远,读书吗,又不是享受,相信偏远一点也无妨。”
这些人个个都精的跟猴似得,个个是眼珠乱转,这一旦确定了,那块地的地价一定是不可同日而语。蔡敏德笑呵呵道:“那不知朝廷打算将这学院建在哪里?”
你这老狐狸,还想打这注意,做梦去吧。李奇笑呵呵道:“目前还在商量中。别说这事不归我管,我也并不知道,就算我知道,我告诉你们,也没有你们什么事,这地的事,你们就甭打注意了。”
言下之意,就是一旦确定下来,那这地就完全归入朝廷的规划中。不会让私人参与进来。
失望!
商人们是非常失望,你朝廷一个人玩,太不公平了。
李奇又笑道:“地的事,朝廷可以帮你们解决。但是钱的话,就需要各位多多支持了。”
蔡敏德立刻道:“这是我们分内的事,能为杭州做出贡献,是我们的荣幸。我们绝无二话。”
只有不少人反应过来,赶紧附和,很多人还是一头雾水。
李奇突然呵呵笑了起来。
蔡敏德心虚道:“枢密使笑什么?”
李奇道:“你们先别急着答应。听我说完先。”
大伙都好奇的望着李奇。
“也许你们误会我的意思了,我指的是,地是朝廷出,钱由你们出,但是你们在上面建造学院,不代表地是属于你们的。”
“这…。”
蔡敏德一脸的忠心宛如刻在脸上的,无比的僵硬。他脑子转的快,他知道一旦建造成学院城,那整块的地价地肯定飙升,甚至那一带都会带旺,在杭州一块兴旺的地,那可是寸土寸金呀,先建造学院,将地价抬上来,到时再做其它用处,那肯定狠狠大赚一笔,再加上还能倾销自己手中的木头,这简直就是太爽了。
但是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骨干的。
李奇岂会让他们白捡这个大便宜。
但是蔡敏德话都说出口了,也不好意思收回来了,赶紧向一旁的郝邑使了个眼色。
郝邑心领神会,忙道:“国相,我们真的很想为杭州百姓出一份力,但是这学院的话,哪怕地不要钱,那也投入甚大,亏的可能性非常大,回本又慢,二十家学院,就我们这些人,那着实难以支撑的起,我们也是有心无力啊。”
其余人都表示心有余而力不足。
这太不公平了,我们出钱把这地搞旺,但地我们都没有份,钱都让朝廷赚去了,这买卖做的真是太不厚道了。
李奇笑道:“各位也别急着哭穷,这地虽然是属于朝廷的,但是只要你们愿意参与进来,总少不了你们的好处。”
“什么好处?”
这些商人倒也直接。
李奇喜欢他们的直接,道:“相信各位心里面也有一本账,一旦学院城区建立完毕后,不管是建造在哪里的,那一带地区都会被带旺,到时会有很多人搬到那边去居住,故此,在最初的规划当中,朝廷还会在四周建立一个居民区,三条街道,但凡参与投资学院城区的人,都将根据自己投入钱的多少,获得大小、位置不已的店面,免租二十年,在这二十年间,相信你们这本钱应该赚回来,还会有剩余的,二年之后,参与进来的商人,还是会得到优惠的租金。”
蔡敏德等人都开始在心里盘算起来,二年,这个年限太精髓了,刚好不多不少,杨卫就道:“国相,二十年未免太少了点吧,至少也得五十年。”
“五十年?”
李奇呵呵道:“那你就太贪心了一点,一个全新的城区里面拥有的价值,远比一个旧城区要大的多,这一点你们应该也知道,特别是在初期的时期,这简直就是黄金时段,如果你们嫌少,还可以另外花钱租地。你们还是拥有优先权的。另外,学院呢,二十家学院需要的东西可是非常多的,文房四宝、座椅板凳、还是粮食,等等,对于这些买卖,你们同样也拥有优先合作权,这笔钱算下来,可是不少啊。”
一个专门做杂货的商人道:“那这学院如何盈利呢?是学着太师学院弄什么人才选秀制吗?”
这人李奇认识,而且非常熟悉。他就是何九叔的侄儿子,何瑞。
“人才选秀制是难以模仿的,在前期这是需要非常多的投入,一旦失败,那各位会赔的血本无归,故此我不建议用这人才选秀制。”李奇摇摇头,又道:“我也不建议靠学院赚钱,如今杭州百姓虽然富裕了,但是他们也无力支付巨额的学费。我只求能学院做到收支平衡。”
一人又道:“这不赚钱,是很难持久的啊!”
李奇笑道:“在商言商,这二十家学院从商业的角度来看,只不过是一个诱饵。你们还有其它办法花最少时间建立出一座新城区来吗?”
众人都沉默了。
李奇道:“想用学院来盈利的,这真是鼠目寸光,赚钱的是新城区,一旦这学院城建立好后。那么这一座新城区就拥有无限商机,财富去取之不竭的,这才是大头。那点点蝇头小利,各位也看不上啊。”
蔡敏德心想,这么多人,总要吃饭吧,我在那里开两家酒楼,那什么都回来了,拍着桌子道:“好,我蔡某赞成枢密使的建议。”
何瑞似笑非笑道:“员外,听说你从岭南地区运来不少廉价的木头,何不做做善事,将那些木头都捐了出来,为我们杭州出一份力。”
这话说的蔡敏德骂娘的冲动都有了,老子搞这么多事出来,就是为了赚这一笔钱,你叫我捐出来,这是断我财路呀,皮笑肉不笑道:“话不能这么说,行善是行善,买卖是买卖,不能混为一谈,如果官府有意要我这批木头,我可以给个优惠价,这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不少人纷纷不屑一顾,不管优惠多少,你还是大赚特赚了,光这笔钱你就能够回本了,但是我们了。
老狐狸!李奇暗骂一句,笑道:“我赞成员外的话,捐归捐,买卖归买卖,这事还得分清楚。”说到这里他突然话锋一转,道:“但各位若是以为投资学院就仅仅是如此的话,那各位就想的太简单了,其实学院不过只是一个跳板,是帮助各位跳向一个更为广阔的平台。”
这一番话让商人们打起了精神,包括蔡敏德在内,狐疑道:“枢密使此话怎说?”
“很简单,吐蕃。”
“吐蕃?”
李奇点点头道:“如今吐蕃已经归入我大宋,那块地可是非常大,而且地多人稀,拥有的财富是无可估计的,不瞒各位,朝廷已经开始着手开发吐蕃了,很快就是选取第一批商人前去吐蕃做买卖。当初开发江南时,第一批南下的商人如今可都发了财,道理一样,因为朝廷对于第一批进驻吐蕃的商人,一定会给出非常优惠的政策,这是一定的,至于选取的标准么?实力只是其中一个原因,关键还是在于对我大宋做出的贡献,如果你们愿意投资学院的话,你们在朝廷的印象中,一定大大的加分,到时我再出来帮你们说上几句话,这块肥肉铁定跑不了。”
“吐蕃?”蔡敏德皱眉道:“我听说吐蕃可不比江南这里,土地肥袄,地势极佳,而且吐蕃非常乱,这是不是太危险了。”
不少人都点头。
杭州好,大家都知道,吐蕃差,大家也都知道,没有谁愿意跑到那地方去。
“员外,我对你这番话感到非常失望。”
李奇摇摇头,道:“这吐蕃可是一块宝地啊。”
蔡敏德道:“愿闻高见。”
李奇道:“其关键就在于吐蕃的地理位置,关于这一次货币的发行,大家应该都很了解了,也应该看出来,未来十年内,朝廷还是会进一步扩展对外贸易,那么西域就成为了外贸的第一市场,谁离西域越近,这买卖就要快人一步,在大宋的地界,吐蕃离西域是最近的,如果西域客商能够在吐蕃境内买到自己需要的货物,他还会跋山涉水,来到杭州吗?不仅如此,吐蕃离大理、交趾二郡也非常近,二郡才刚刚开发,发财的机会真是太多了。
这么说吧,如果各位把生意推至吐蕃地区,在吐蕃境内建造作坊,直接从吐蕃出口货物,首先,这得节省一笔巨额的路费,还有就是吐蕃的地价那真是廉价到了不行,如果是吐蕃建造学院城,那价钱低得恐怕你们都无法想象,成本自然就低了,较国内的商人,在吐蕃的商人就有着天生的价格优势,其次,第一批去的商人还要快人一步,这做买卖快人一步,那这一步的距离恐怕就是无法逾越的,最后,是我私下透露给你们的,吐蕃过于贫瘠、落后,如今吐蕃已经归顺我大宋,那么朝廷肯定会开发当地,重大的项目肯定是有的。”
动心!
没有人不动心。
如果到吐蕃做生意,那就可以直接拦截来中土的商人,如果在吐蕃建立工厂,那货物一出门就是西域,而且,从李奇这番话看来,朝廷应该会给予非常多的支持,这是典型的小投入,大回报啊。
郝邑突然道:“可是吐蕃一直以来都很乱,这不太适合做买卖吧。”
李奇笑道:“这你们大可放心,若是朝廷无法给予各位一个太平的环境,也不会让各位去冒险啊!”
要知道吐蕃一直没有归顺过大宋,而且由于长年累月的内战,导致大宋货物并没有完全进入吐蕃,这就说明吐蕃对于大宋的货物是高度需求的,这就是商机。
另外,河湟地区已经富裕了起来,为什么,就是因为西域商人选择河湟地区去往大宋,将整个河湟地区都带旺了,但是河湟地区就还没有吐蕃安全,毕竟河湟地区紧贴着西夏。
这一干商人稍稍挣扎了一会儿,首先还是蔡敏德拍板道:“枢密使请放心,不管别人怎么想,反正我蔡敏德是一定支持官府的学院城计划。”
其余商人见蔡敏德都用这种丧尽天良的语气说话了,哪能不明白,吐蕃这地的确不太好,关键是气候太差了,又是高原,但问题西域是大宋外贸的最大市场,吐蕃离西域近,对于百姓而言,恐怕没有人愿意去吐蕃,但是对于商人而言,这就是一块宝地,而且现在去的话,什么都便宜,就跟当初的江南一样。
几乎在场的所有商人都表示愿意支持官府的学院城计划。
李奇呵呵一笑,端起一杯茶来,道:“那好,这一杯就祝我们合作愉快,哦,差点忘记说了,我们醉仙山庄也将会全力支持学院城计划,并且我们醉仙集团也会第一时间前往吐蕃。”
这天下第一奸商都这么说了,那这事铁定错不了了。
在坐的商人都庆幸自己方才的决定,纷纷举杯回敬,那马屁就如同海啸一般,吹的人都在空中飘,对于君子而言,马屁之言是非常珍贵的,因为君子很少说,但是对于商人而言,马屁之言却是最廉价的,因为他们天天都在说,不管对方是谁。
ps:求月票,求推荐。。。。(未完待续请搜索,小说更好更新更快!
。。。
北宋小厨师 正文 第一千六百七十七章 伤离别
谁都以为今日的主题是学院城,却没有想到,李奇的目的并非学院城,而是吐蕃。…●,w●。23@wx。★br /≈
如何振兴吐蕃,这也将成为朝廷即将要攻克的一道难关。
如果你不快速给吐蕃带去财富,带去富裕的生活,那么吐蕃的百姓就会觉得归顺大宋与否,其实根本就没有变,朝廷也不关心我们。
这是大宋国策的大忌。
必须要立刻让吐蕃百姓感受到大宋的温暖,李奇坚信只有富裕的生活,才能让吐蕃百姓忘记松赞干布,忘记吐蕃,心中只有一个国家,那就是大宋,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这就跟治理交趾、大理二郡是一样的道理。
如今的交趾、大理,那是一片和谐,百姓们天天忙都忙不赢,那还有功夫想那些有的没的,天天都有干不完的活,就说蔡敏德这一回去那里买木头,虽然蔡敏德是稳着大赚,但是真正赚钱的还是交趾的百姓,因为交趾正在大规模的扩建道路,木头堆砌如山,这一笔买卖对于他们来说,肯定不是小钱啊。
所以,交趾绝大多数百姓都非常庆幸当初李朝政权被大宋打败了,道理很简单,大宋能给我带来财富,你李朝不能给我们这些,那我当然倾向大宋。
用武力夺取,用商业统治,这就是赵楷、李奇扩张计划的中心思想,因为李奇作为一个商人,他始终觉得利益可以改变一切。
同样的政策,李奇也打算应用到吐蕃去,其实开发吐蕃相对而言还要简单一些,因为西域就在边上,这就是吐蕃的优势,李奇也是利用这一优势打动了蔡敏德这些老狐狸。
区区学院城计划,李奇何曾放在心上。
但是他不放在心上,欧阳澈却是非常上心。他是寒门子弟出身,所以他对于学院有一种旁人没有的情结,他小时候没有资格上学院读书,所以他很羡慕那些有老师的学生,他非常理解当下杭州孩子们那迫切想上学读书的心理,李师师说的没有错,其实欧阳澈是赞成这个提议的。
没过几日,欧阳澈就是宣布学院城计划,在还没有确定地点,他就已经开始招商了。杭州富商是蜂拥而至,不到三日,就已经破百了。
这学院城计划,李奇是看不上,但是对于杭州而言,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