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这老物件,留到现在的就少了,基本就看不到了,我小时候家里还有一个马车的大轱辘呢,还是全木的,后来给劈了,就为了要上面那些大铜钉子,那几年,黄铜真好有价、、、、、、”说话的是一起吃饭的一个男的。这人长的有点瘦小,介绍的时候,我还这没有注意是做什么的,好像的做木材生意的。
“这要是留着现在也值钱了”我知道过去的马车轱辘,就是硬木一点点做成的,现在工艺做法应该失传了,没有人会做了,即使到了内蒙有的牧民家里还有那种勒勒车,也也坏了一个就少了一个,现在牧民也很少在干着勒勒车了,勒勒车的木头轱辘和这个老哥说的基本是一个道理。
我那几年和沈胖子的一个朋友的郊外的别墅里面看到这样的一个老旧的车轱辘,给制作成了一个喝茶的茶几了,上面铺着厚厚的一层玻璃,下面就是稍稍打磨过的巨大的车轮,着看古香古色,还有一种历史的沧桑感,厚重感。坐在边上喝茶,有一种时光倒流的感觉,尤其是在夏日的午后,晒着太阳,外面骄阳似火,就连树上的蝉都懒的叫唤了,院子里面古树参天。
前几天我路过那个朋友的别墅了,我没有进去,也跟他也不熟悉,看着原本在我记忆里面豪华贴着马赛克花砖的外墙壁,现在很多地方都脱落了,屋顶上面也都长满了一人多高的小树。就连外面的车库也塌了一半,墙头也全是杂草,好久没有人打理的样子了,锈迹斑斑的铁门紧闭,上面写着出,售两字,留了一个手机号码,我也不知道是谁的。也不会打给他的。看来这个家伙现在混得不怎么好,要不也不会把这处靠着十三陵水库的房子想着给卖出去啊?
“我家那边小时候,还有一个王八驮石碑呢,现在还有呢,据说是一个王爷的墓地,官不小呢?”说话的就是这个男人,大家刚才喝酒聊天谈的都是什么破庙古迹,这个家伙为了证明自己在这方面不亚于我们,也说了出来。
我面无表情的把这个男人说的地名给记在心里了,想着明天去看看,说句笑话的事情,挖了半天的墓,还真没有看到王八驮石碑,真的,竖着这物件的地方,咱也不敢挖啊,全是荒山野岭什么的。
“这老北京自古就有五大镇物,一个王八驮石碑不算什么?”我有点不屑,早已经过了争强好胜的年龄,喝了一点白酒,还是脾气见长。我这人
我的话自然是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大家也都把目光看向了我,等待我给大家讲讲。简单的和大家聊聊,看书的有北京的朋友也可以自己去看看,现在这些遗迹还都保留着呢,自己体会一下这老北京的五大镇物,外地来到北京的朋友,也去看看,老北京更有历史,更有看头,就跟窖藏多年的美酒一般,芳香无比,自己慢慢体会这其中的味道。
封建时代,民间笃信风水,皇城北京,风水之尚尤盛。老北京城的五大镇城之物,早在明清时代就已设立。以道家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克的理论,在北京城的东南西北中各设立一个镇物,以避邪除害,确保京城万寿无疆,皇权千秋永固。
金,大钟寺永乐大钟。按五行之说,西方属金,故以永乐大钟镇之
现在的大钟寺,没有香火,没有寺僧,已无寺院之相。这里收着元、明、清时代的古钟及世界铸钟400余座,最大的40多吨重。古寺实际已成一座古钟博物馆。
大钟寺之宝,也就是传说中的北京城西镇物——永乐大钟,在大钟楼内被粗大的柱梁悬挂在的八角形的青石台基上,颇有独立群雄的气势。
永乐大钟是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铸造。通高675厘米,直径330厘米,重约46500吨。钟身内壁有佛教经咒100多种,总计23万多字,有汉梵两种文字组成。已有600多年历史,号称“中国钟王”。此钟轻击圆润深沉,重击浑厚洪亮,尾音长达2分钟以上,钟声传送距离可达20公里之远。
大钟寺原本叫觉生寺,建于1733年,即清雍正十一年,是皇帝祈雨的佛寺。乾隆八年,即1743年,从万寿寺移永乐大钟至觉生寺,至此,觉生寺更名为大钟寺。
据说,搬运此钟时颇费周折。先是在一路打井若干孔,在冬天的时候泼水结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