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我和四个男人之间的故事

第十二章(十四)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江明在宋庄已经彻底根深蒂固了,一出门到处都是熟人跟他打招呼,但结识的群体基本上都是当地农民,其实所谓当地农民也都是外地移民,当地务农的人已经少之又少,不过是些老头老太太过过种植的瘾罢了。

    我在宋庄冒充作家,在农民的眼里几乎是与那些艺术家是同一种身份,所以清高一些不大被指责,而且在他们的看来我是江明的妹妹,自然对我并不敌视。

    我买了一辆自行车,从住处到萧宽老师工作室或是协会都是三里多地的路程,协会给我分配了一间办公室,作为市场开发部门的应酬所在,而萧宽老师但凡社会应酬必然拉着我,这期间我也结识了不少各路英雄,人际交往面变得宽泛,较比我在天津的工作圈子,务虚多于务实。

    幸而我并没有乐不思蜀,随时观察着商业机会。此前看准的书画高仿真市场,成了我艺术市场钻营的首要渠道,我伺机着市场看好的画家作品,瞄准仿真市场的前沿技术,其中一家做书画仿真的公司愿意跟我合作,以我的公司开发部的名义在北京地区开发客户市场,合同签署后,貌似我有了工作班子,我负责联系画家签约,他们负责寻找买主。

    同时我利用协会开发部主任的身份,策划了书画展览活动,平台是现成的,在宋庄不愁画家资源,愁得只是买主。

    而仿真画毕竟价格低廉,商业驱动较为容易。我投资一千多元复制了十几幅萧宽老师的画作,算是我这个生意的尝试和入门。

    因为有了事情可为,我在宋庄开始活跃起来了。江明对此深表支持,因为这样我便能在宋庄多呆一些时日,尽管天津饮料厂的电话每天频繁不断,基本上是遥控指挥。

    虽然我纯在家里的时间很少,有时早上出去很晚回来,江明总是把饭给我留好,尽管他知道我在外边已经吃过了,我回来后总是不得不再吃一点,为了安慰江明。

    江明依旧每日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忙碌,在田间穿着脏兮兮的衣服除草间苗完全看不出当年那个潇洒倜傥的检察官形象了,他似乎非常乐于如此,连老战友们来看他的时候他也不大热衷,尤如隐居的道士。

    这和我的交往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我尽量减少人们到我这里交流,免得让江明为难。

    江明这种疏离社会的生活方式,几乎断绝了他更多的知识交流源泉,他的所有外界信息除了电视就再没有输入渠道了,加之我也跟他在他不熟悉的领域里交流不多,他慢慢把自己封闭了。

    每天除了他的鸡鸭、兔子、羊以及蔬菜,别的话题他根本没有兴趣,而这些又是我听不入耳的内容,面对我支支吾吾的听他历数家珍他总是骂我耳朵聋了。

    好在他习惯了我的心不在焉,自然不会介意,我深深的理解他也需要沟通他自己的心得,但我不能满足他,比起我在天津跟他两地分居的日子,我同样充满歉疚。

    我无奈,因为我必须这样活着。没有选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