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寻知己难,路遇冤家易。
颜洵一见崔庆之的脸,只觉得胃口先倒了一半,但堂中的确再无其它空位,当下一走了之,又显得太过小肚鸡肠,于是略犹豫了片刻,便仍与宋隐坐于此处。
崔庆之见了他们,亦是重重哼了一声,三人分桌而治,各自占了一半位置,大有井水不犯河水之势。
渐渐酒菜上齐,默默吃了一会儿,崔庆之似乎有点忍不住,瞥他们一眼道:“你们两个到这里来做什么?”
宋隐低头给自己和颜洵斟酒夹菜,看也不看他地淡淡道:“赶考。”
崔庆之从鼻子里冷哼一声:“苏州城容不下你们两尊神仙,还要巴巴跑到这里来赶考?”
宋隐似乎懒得与他多做解释,颜洵却奇道:“那你又巴巴跑到此处做什么?”
“我?”崔庆之晃着酒盏,斜靠窗边,“自然是来寻快活,秦淮河边仙客楼里的莺莺、醉春馆里的俏枝儿并称江南双艳,哥哥我怎能不来见上一见?”
颜洵哂笑一声:“你倒自在,今年的解试却不参加了?”
这一问正戳到崔庆之痛处,他本是知道自己中举无望,不愿应试,与家中大闹一番才独自跑到此处,当下便面带薄愠,冷笑道:“我参不参加干你何事?轮得到你来管教我?应举的人千千万,左右不少我一个来陪衬你们。”
颜洵被他迁怒的莫名其妙,还未待回口,便听得旁边桌上发出哄的一声叫好。
三人不约而同地看过去,只听那桌上一人啧啧称赞道:“君乔兄文采真当世无双,看来此次的解元非君莫属了。”
被恭维的那人立刻自谦道:“哪里哪里,人外有人,在下本资质平平,真愧不敢当。”
宋隐方才便注意到那几位仕子模样的人,其中几位穿着样式相同的长衫,似是府学生,还有几位面带长须,年龄已在四十上下,应是多年应举不中的儒生。
那几人桌上酒菜未怎么动,却一直在相互联对,你出一句,我对一句,又旁若无人地众声叫好,乐此不疲。
文人聚宴,有些风雅事本是寻常,但此处桌与桌挨的紧密,旁边人早已被他们吵得不胜其扰。崔庆之此刻正心下不爽,又听得他们说应举之事,不禁重声嗤道:“又是一帮腐秀才,酸的冲鼻子。”
他声音虽不甚大,但也已叫那桌上之人听了去,当下便有人站起身来,冲他喝道:“何处竖子!我们不曾招惹你,为何出言不逊?”
崔庆之浑惯了,向来不怕与人起龃龉,满不在乎地挑眉道:“怎么,说错了么?我好端端吃个饭,做什么要被逼着听那些狗屁不通的玩意儿?”
那人闻言大怒,正欲开口,却被旁边一人扯了扯袖子,正是方才被众星拱月称赞之人,只见他站起身,拱了拱手道:“在下何危,字君乔,听兄台口音,似非本地人士,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知兄台有何高论,敬请赐教。”
若像方才那人直接开口相骂,崔庆之倒也并不会怎么放在心上,但此人这副以礼报怨的模样,在他心里便是十足十的道貌岸然、穷酸无比,不禁更加逼视,冷声道:“只要你们把嘴闭紧了,我便烧高香了。”
那何危还未说话,先听席上一人道:“听你口音莫不是姑苏人士?”
崔庆之呵呵一笑:“倒长了副好耳朵。”
那人两鬓已然星白,见这少年郎口出不敬,心下已大为光火,却仍端着架子,冷笑道:“素闻苏州才子盛名,正巧我有一对,你若对上,再在此处口出狂言不迟。”
崔庆之正欲反驳,他已开口道:“二猿伐木深山中,小猴子岂敢对锯。”
“对锯”二字乃谐音“对句”,便是嘲笑崔庆之在他面前不过是野猴疯态,徒增笑料。
崔庆之自然对不上来,但也听出了其中含义,正憋的面红耳赤,那边众人已齐齐哄声大笑,轻蔑道:“不过是个不学无术的登徒子,在这里撒野,倒算给咱们助兴了。”
那半老儒生见自己将对方难住,更加得意道:“什么苏州才子?我看不过浪得虚名,可惜了那好山好水,竟养不出个能通文墨的。”
众人又是跟着哄笑,有人轻蔑附和道:“若说钟灵毓秀,莫有比得过咱们平江府,那些穷乡僻壤、未蒙开化之地的乡村野夫,又何必特意跑来自讨难看?”崔庆之眯眼望着他,正寻思着怎么过去掀了他们桌子,再将汤碗扣那人一脸。却听颜洵在一旁轻咳一声,悠然开口道:“这位兄台,在下亦是苏州人士,可代他一对。”
“哦?”那半老儒生扬了扬眉,见他不及弱冠的年纪,心中略有轻视,傲然道:“愿闻其详。”
“那便多有得罪了,”颜洵笑了笑,搁下手中筷子,淡淡道:“一马陷足污泥内,老畜生怎能出蹄。”
“出蹄”谐音“出题”,全将方才的讽刺之意尽数回击,他一言一毕,那边立刻寂无声息,静了片刻,只听崔庆之抚掌大笑道:“好!好!信达雅,真乃好对!”
颜洵不动声色地瞪他一眼,心道若不是累及故乡清名,才不会出口相助,面上却一派风平浪静,还冲崔庆之微微一笑,端的一幅同乡友爱之景。
“叫旁人代对,又算什么本事,我再出一对,你若不能亲口对上,便枉戴了那副儒冠!”那人吃了瘪,当下怒不可言,又即刻出对道:“竹寺等僧归,双手拜四维罗汉。”
此为析字对,竹寺为“等”,双手为“拜”,四维为“羅”,并不多难,但也需思量上一时半刻。
崔庆之大为不耐,张口骂道:“真啰啰嗦嗦,没完没了,我枉戴这具儒冠?我看你才丢尽读书人的脸,爷爷我碰上你,真像沾了口浓痰,甩都甩不掉。”
颜洵方舀起一勺乳汤,正欲送进口中,闻他所言,立刻顿住,皱眉颇为嫌弃地将碗放回桌上。
那人偏不依不饶,紧逼他道:“闲话少讲,若对不出,便将你头上冠帽取下,认了错再走。”
宋隐一直静静坐在一旁,默默夹菜斟酒,仿佛这厢的吵闹争端与他全无干系,只在方才颜洵对句时,几不可察地露出点笑意,此刻却忽而在桌下踹了崔庆之一脚。
崔庆之一怔,便见宋隐抬眸看他一眼,咳了一声,既而又一派四平八稳地端坐饮酒。
崔庆之不明所以,瞪着他便想发飙,却忽而看见面前桌上,以酒代墨写了一行字,当下心中了然,扬声道:“欺人太甚,爷爷我不发威,真当我对不上么,听好了!”他一震衣袖,威风凛凛道:“木门闲客至,两山出大小尖峰。”
他此番对的既快又工整,那人愤愤落了座,再无言语,旁边人又欲出对,何威已起身举杯道:
“今日以文会友,不胜快哉,两位兄台的文才令在下颇为钦佩,不过天色已晚、饭菜已凉,不如就到此为止,诸位看可好?”
颜洵心下也早已烦不胜烦,听他所言忙应声道:“正是,吟诗联对一事本是助兴,点到为止即可,若因此坏了和气,却是不值得了。”
他们二人这样一说,当下众人也就阶而下,匆匆吃了几口饭菜,便纷纷散了。
颜洵与宋隐出了酒肆,一时寻不到船,便沿着河岸慢慢向回走。
“小颜,”宋隐忽而侧脸看着他,温声问道:“方才见你没怎么吃好,现下还饿不饿?”
颜洵叹息一声,“倒是不饿,不过难得出来一次,却叫他们搅得没能尽兴。”他言罢转身,望见河边点起绵成一片的红灯,映得水上流光溢彩、恍若仙境,不禁微笑着神往道:“秦淮胜境,果然名不虚传,再往前行大约便是桃叶渡,闲远兄,不如我们乘夜一游如何?”
宋隐闻言,抬头望了望已升至中天的一轮弦月,顿了顿,颜洵见他沉吟,又立刻道:“今日天色已晚,明日还要晨起温书,改日也罢。”
“小颜”,宋隐忙开口唤他,他从来尤不忍见颜洵露出半分失望之色,“你若想去——”
“你们!”他话未说完,便被一声呼喝打断,两人循声望去,却见崔庆之立于河中一艘船上,冲着他们喊道:“上船来,我送你们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