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4-1 桑树周边堆满了挖掘沟渠过程中带出的新鲜泥土
在沿着河大约四分之一英里的距离内,我们发现男女共31人用竹篮装着泥,再用扁担挑着竹篮来回搬运这些泥土,这些泥土开挖的位置都恰好在水位线之上。在沿河两岸人们经常能看见挖掘和运输泥土的情景。毫无疑问,这些泥土将覆盖在桑树周边。在大雨来临之前,人们会在桑园周边围上一圈土堆,就像给桑园戴上一顶雨帽,这些工作进行的速度之快就像变魔术一样,之前我们从未观察到这种现象。在下午一点至六点这段时间里,我们一直在桑园里穿行,行程有好几英里,可见这片桑园的面积是相(色色小说 当大的。随着我们逐渐接近三角洲的边缘,桑园数量开始减少,取而代之的是各种谷类、豆类和蔬菜。
离开三角洲平原后,紧接着我们又穿过一个山区来到了梧州,复杂的地势也让我们的旅途更加充实。山势从河岸开始陡然升高,因此山区的耕地资源相对较少,并且通常在500~1 000英尺高的山上,山的两侧和山顶都生长着矮小的草本植物,还零星分散着一些树木,通常都是4~16英尺高的松树。
沿河两岸的几个地区承受着严重的水土流失,形成了一些大小不一的隘谷。但是相比之下,还是陡峭的山势更让我们感到吃惊,到处可见山丘凸出的轮廓,山丘表明山体表面覆盖有土壤,长满了草本植物,中间零星点缀着一些小树。这儿的森林覆盖率不高,主要是由于人为原因而不是自然条件的限制。
山区河段最具特色、最持久的人类活动印迹便是堆放在河岸边成捆的灌木和柴火,它们会被装载上船运到市场上出售。这些灌木主要是松树,绑扎成捆后会被按照堆放粮食的方式堆放着。柴火则主要是直径为2~5英寸的去皮之后的枝桠。所有这些将被用作燃料的枝桠都来自山后的村庄,村民顺着山势开辟了一些极为陡峭的小道,他们将砍来的柴火顺着这些小道滑到山脚,再搬运到河岸边上。小道十分陡峭,人是无法攀爬的。这些燃料被堆放在驳船的船篷上,下雨的时候雨水会从船篷上连接的管道流出,避免淋湿柴火。在村庄里,木材也是以图4-2所示的方式堆放在一起。这些木材将被运往广州和三角洲其他一些城市,而树枝则会被用于烧制石灰或水泥,这些石灰窑大多分布在河流沿岸。显然,整棵树都将被用作燃料,包括树根和一些很细小的树枝都被利用,没有任何部分被浪费。
上游南宁港跟广州港一样忙碌。一捆捆供编织使用的灯心草堆放在一起就像一捆捆小麦。灯心草种植在三角洲平原那些地势较低的新开土地上,种植方法和水稻类似,图4-3展示了日本的一块农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