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最后的胜者

第2章 导师(3)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cbl公司的业务蓬勃发展,在1969年公司引进了1800万美元,资金如此巨大有一天终于公司合伙人接到他们的清算代理商伯纳姆公司打来的电话,说伯纳姆公司再也无法处理如此巨大的交易量。

    以华尔街

    “后台办公室”功能之称的清算服务对于一个经纪公司的生存来说至关重要。

    如果没有人员负责法律与后勤的文书工作,经纪公司就无法为客户买卖股票。

    公司合伙人决定建立运营部门自己来做清算。公司雇用了弗兰克·扎布(frankzarb)来建立后台办公室。

    弗兰克也生于布鲁克林,进取心很强。

    “这个想法很简单。我们在征服前台业务的同时,必须做好后台服务,”弗兰克回忆说,

    “否则,我们就不能成为真正的领导者。”公司运作良好,但是缺少资金来进行扩张。

    没有比这更糟糕的时机了,股票市场不久陷入一片萧条。但正如莫尼卡·兰利(monigley)在《花旗帝国》——桑迪·韦尔的传记中指出的那样,韦尔具有能够规划他今后职业生涯的一种远见。

    “我们无法控制收入,”他对忧心的合伙人说。

    “收入随我们无法控制的条件而变化。但是我们可以控制支出。”他掌管公司,曾把管理人员的工资削减了25%,普通员工的工资削减了10%。

    这是韦尔作为冷酷的成本削减者的名声的开始,戴蒙也得到了韦尔这一点的真传。

    cbl狂热地专注于成本节约,致力于在竞争者庞大的机构摇摇欲坠的时候购买他们的不良资产。

    在1970年3月,韦尔和他的合伙人进行了首次此类行动,收购了身处困境的麦克唐纳尔公司在贝弗利山的办事处。

    下一步就是海登斯通公司。该公司是拥有62家分支机构的全国性的经纪公司,正面临财务危机。

    在一系列紧张的谈判之后,在1970年9月,cbl这条小鱼吞下了海登斯通这头巨鲸,并将公司名称改为cbl—海登斯通公司。

    接下来的十年里,韦尔和他的合伙人共同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并购,先后收购了h.亨茨公司、希尔森·哈米尔公司(老泰德·戴蒙随之被招入麾下),以及勒布—罗德斯公司(loebrhoades)。

    “我们拥有了这台机器,”韦尔对《纽约时报杂志》说。公司一直频繁地更换名称。

    1974年是希尔森—海登斯通公司;(色色1979年是希尔森—勒布—罗德斯公司。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