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玉泉院。
相传唐朝金仙公主在华山上的镇岳宫玉井中汲水洗头,不慎将玉簪掉入水中。返回山下后,用泉水洗手时无意中找到了玉簪,方知此泉与玉井相同,于是赐名此泉为玉泉。
百多年前陈抟老祖与太祖皇帝对弈华山,太祖将华山输给陈抟,又免其赋税,于是围玉泉而初建道院。陈抟老祖在此修行四十年,身前逝后引无数许多方术道士来此修行,历代不断扩大规模,才有今日的格局。
整个玉泉院廊庭回环,亭台参差,泉流潺潺,古树成荫,情趣盎然,既是寺院名胜,又是风景园林。
所有经过经考的幸运儿都要在此进行求仙问道的初级学习。
入玉泉院山门,登石阶穿过正门沿着石路前行,就到了供奉陈抟老祖的希夷祠。
现在就在这希夷祠前,整齐的排列着九十五名新入学的童生,进行着新生入学仪式。
只因为是修真的初学者,才说是童生,其实看年纪只有无邪和程氏兄弟是十四岁以下的儿童。大多数都是如沈括、王韶这般十八岁上下的青年。当然也有年纪较大的,人过中年矢志弃家修道的王老志,历十二年,经过四次经考而入围,如今已年过六旬。
这些童生中有九十人是通过经考,在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去,取得了入学资格,王韶、沈括二人就在其中。
有五人是经过特别举荐而录入的,包括无邪,还有和他相纪相仿的程颢、程颐两兄弟,据说他们两兄弟三岁能诵,五岁能诗,七岁而博览群书,都是“天才儿童”。是治道院主廉溪先生周敦颐特别收录门下的。
剩下的两个,有一位是羽衣道士,那是第二十八代天师张敦复之子张继先,未来准备接掌天师道的天师,特别来华山圣地深造的,算是委托培训的性质吧。
还有一位神秘的女孩子,身形纤弱,一直以轻纱覆面,从不与人接近,或说此人就是当今皇室宗亲舒真郡主,因为自幼体弱多病,特意来华山修真以养天年的。
玉泉院主邵雍亲自主持入学仪式。参加仪式有本院管理弟子的提科大师(学生处)、讲解经文的证盟大师(教务处)、监督戒仪的监戒大师(教导处)、教导仪规的演礼大师(品德老师)、负责起居的引请大师以及镇守宿卫的护法大师(保卫处),令特邀华山圣地各宗院大师前来观礼。
众新录弟子跪于道家玉清元始天尊、上清灵宝天尊、太清道德天尊三位尊神神位前,三拜上香。由提科大师祝香,祷告神灵,讲明此次经考取士的整个过程。
再引导诸生拜过华山圣地的开创祖师陈抟。在陈抟祖师像前,由证盟大师宣布入围成绩,并以“天地玄黄、宇宙洪荒”的千字文为序,排定名次。
其中一位名叫柴孤山年仅十九岁的道人,却在明经、笔论、体试、面测几轮考察中拔得头筹,被排为天字第一号。他也因此成为新入院的九十五名学生的学长。
在演礼大师的引导下,所有学生依次向陈抟老祖神像叩拜,说明学子姓名、生辰、籍贯等。并由院主依排名顺序按千字文授以学号。
无邪年纪即小,又是得特殊举荐而录入的,排在最后,依千字文第九十五字,定学号为“陶”。
沈括入学成绩排在前三甲,学号为“玄”。最可笑的是王韶,排在第七十七位,千字文第七十七字赫然是个“鸟”字,王韶无奈以“鸟”为学号,引来一阵轰堂大笑。
笑声很快就被严厉的监戒大师打断,他宣布玉泉院的清清规戒律。初入院头一年主要守积功归根五戒,即不得杀生、不得茹酒、不得口是心非、不得偷盗、不得邪淫等。而后还要守初真八戒,中真二十四戒,上真七十二戒,全真三百六十五戒,念一遍戒条也要几个时辰,违者有罚跪、杖责、驱逐等种种责罚。
无邪听了,只觉得脑袋比华山还要大,方才开始意识到,在这玉泉院中修行实不好过。
传戒后由新生天字第一号柴孤山代表全体诸新生立志发愿,只见他白衣飘飘,丰神俊朗,很有几分吕祖洞宾的仙姿。他的声音清亮,言辞得体,诸如发奋努力,刻苦学习,制断恶根,发生道业等等。听得诸经师院主点头赞许,众新生弟子叹服,十余名女真弟子也是眼中一亮。
种种仪式后,院主邵雍言道:“新年伊始,万像更新。首先祝贺诸君经过经考,得入玉泉院学习,此次经考投考数以千计,诸君从中脱颖而出,都是与道有缘之人。但需要说明的是,入玉泉院学习,只是一个开始。”
他手指身后院外的一处高楼,继续道:“那座就是通天楼,攀登华山的起点就从此开始。诸君进入玉泉院学习与求索大道的历程相比,仅如同来到了通天楼,从这里开始直至登上华山之巅,还要经历远为艰难的路程。”
他顿了一顿,又道:“诸君也不要因此畏惧修真之苦,请看那副对联。”手指院内的一副对联:“从此登极峰,看玉女莲花孰好;归来想此路,觉苍龙犁沟犹平。”
最后说道:“此联明言登华岳,实则讲修真,真是耐人寻味!希望诸君能够体会其中真义,早正成果。”
院主邵雍讲过话后,又特别邀请本次经考的主考之一,华山圣地治道院主濂溪先生周敦颐为新生授以开蒙之课。
他讲得是颇为深奥的《太极图说》,说“无极而太极”,“太极”一动一静,产生阴阳万物。“万物生而变化无穷焉,惟人也得其秀而最灵。”又说圣人模仿“太极”建立“人极”。“人极”即“诚”,“诚”是“纯粹至善”的“五常之木,百行之源也,是道德的最高境界”。只有通过主静、无欲,才能达到这一境界。
濂溪先生周敦颐乃是陈抟老祖登仙后,当世第一易学大师,他所讲解的“无极、太极、阴阳、五行、动静、性命、善恶”等,令众新生初闻大道,无不似醍醐灌顶,个个茅塞顿开,都是欢喜赞叹,只觉得仅听此一课,就不虚在玉泉院修习一回了。
当然,只有无邪是例外。他自记忆以来,就与父亲习武强身,周游天下,虽然也曾跟过乡里的私塾先生学过几天艺文,不过是识几个字罢了,于修真来说,十足是个菜鸟。无邪就像如鸭子听雷,坐也坐不住。环顾四周,却见人人听得入神,王韶半知半解,在极力倾听着,沈括则完全融入其中,于无邪的挤眉弄眼视而不见,与他年纪相仿的程氏兄弟也听得头头是道。无奈无邪只能硬着头皮坐等结束。
这一番大道只讲到太阳将要落山才停止,众人兴犹未足,我邪却是早就傻了,又累又饿的只想回到父亲身边。却哪里能够。
对新生的传法布道总算结束了,整个新生入学仪式也近尾声,最后由引请大师告知各新生的食宿起居之所。
绝大多数的新生宿于玉泉院内的斋房,每四人为一间。无邪和几名年纪较小的弟子生活尚不能完全自理,就到院外租赁房屋,由自带的仆从照顾除修行外的生活起居。
至于那二十名女弟子,因男女有别,需分而授之。在玉泉院参加统一的入学典礼后,就转到与玉泉院仅一墙之隔的仙姑观中继续修行。
无邪结束一天的功课,离开了玉泉院,元重正在院外等候。他二人回到父亲临行前租赁的民宅中,用过晚饭,身心俱疲的无邪沉沉睡去。
这一天是嘉佑六年的元月初一,无邪十二岁了。从这一日起,他正式开始了自己修真问道的奇妙之旅。
每日晨曦微露之时,玉泉院中的早课便开始了。
由五时起开始每日的早课,以钟声为号,众弟子齐集玉泉院的群仙殿,按学号排班,斋戒身心,洗心涤虑,诵念道经。
首起《澄清韵》,然后念净心、净口、净身、安土地、净天地、祝香、金光、玄蕴等八大神咒,再诵念《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每逢道家节日加念《祝圣文》,最后唱诵《三皈依》,诵经毕还要礼敬三天尊,直至一个时辰后至七时,早课才始圆满。
当夕阳斜照时,玉泉院的晚课在悠扬的道乐声中又开始了。首起《步虚韵》,然后念《玄蕴咒》,再诵念《升天得道经》,继念《土地咒》后,吟唱《三皈依》,朝上三礼,由晚五时至七时,一个时辰结束晚课毕。
按华山圣地的修道方法,从入门问道直至得道成仙共有七阶二十一品,首阶为信敬阶,要对修道成仙的信念深信不疑。要做到这点,首先要皈依三宝,其次为立志发愿,然后为求师问道,此三者是为“信敬三品”。
做为无邪这等新入门的弟子对仙道的信仰参差不齐,试问一个对所要走的道路有所怀疑的人,又怎么能在这条道路上走下去,所以要常诵道经以确立信仰,就也算是“洗脑”吧。
一天中也就有十二个时辰,除去饮食和宿眠,每天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来诵念全不解其意、如同天文一样的经书,无邪深以为苦恼,常常是嘴都念得抽筋了,却完全不知自己在说些什么。
除去早晚两课外,日常的功课还包括科仪、符箓和道史。
科仪由演礼大师教导,主要包括礼仪规范、表奏经诰、行持斋醮等。礼仪规范对学子日常坐卧立行都有严格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教导学子对人和道的礼敬。比如见人行拱手之礼,即左手抱右拳举胸前,以左手为善,右手为恶,寓意为隐恶扬善等等。
表奏经诰要书写各种经颂、诗歌、青词以及忏文、奏疏等。至于行持和斋醮就更加繁复,要熟记道家各位尊神名号、节日以及各种敬神的仪式布局,又要日常尊行。演礼大师只作说解也就罢了,那监戒大师却要对各位学子尊行情况时时监视,稍有违犯,轻则喝斥,重则杖责。
符箓里面包含了大量修真专用的隐秘语言,一面要密念,一面还要画符,却又不讲解其中包含之意,全靠强记如天书一般的文字符号。无邪对此是最为头大的。
道史由院主邵雍亲授,每月初一、十五各讲一节,主要讲大道的发展简史。他言道,华山圣地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华山的“道”与传统的“道”有所不同,它以上古以来神鬼信仰为基础,吸收儒家的神道和祭祀的仪礼与思想,吸收老庄道家的“玄、真”,吸收了佛教的业报轮迥和解脱,以及济度众生的教理、仪礼等,达到三教合一。现在的道教是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在隋唐时代形成了严密的组织、仪礼和神学体系,至宋朝初年以来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道教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以《道德经》、《南华经》、《周易参同契》、《正一经》和《太平经》为主要经典,要求人脱离现实,炼丹成仙。
求仙问道的门派众多,主要有符录、丹鼎、治道三宗,又有积善、经典、方仙、金液、占验等五派,还有古仙、天师、道德、先天、健利、灵宝、正一、上清、金丹、戒律、治道、苍益、调神、太平等法门。
修道成仙是道教修炼的根本目的,凡人可以通过修炼而成神仙,一为神人,二为真人,三为仙人,四为道人,五为圣人,六为贤人。如修太清法仅能成仙,修玉清者可以成真,修上清者可以成圣,神人主天,真人主地,仙人主风雨,道人主教化吉凶,圣人主治百姓,贤人辅助圣人。
修炼的方法或是隐于山中,不求闻达,或是精究方术,全性保真,或是炼丹合药,服食登仙,或是身怀异术,逃于形骸,或是和光混俗,隐于市井的,或是救助贫弱,积德行善。而陈抟老祖降世以来,祟尚内儒外道,主张三教合一。开始由神仙的出世转变为神仙的救世,神仙的高高在上变为下世救民于苦难。最为重要的是由金丹思想向内丹思想转化,陈抟再传弟子,现任的华山圣掌教张伯端真人光大圣地,作《悟真篇》,推行内丹心法,把对大道的追求由原来的高人雅士推广到寻常民众,修行大道从此兴盛而繁荣。
无邪对道史的学习还算精强,一来主讲教史的是自己的荐主,还对他寄予厚望,总不能对不起人家。再者学习道史如同听故事,在枯燥的修行功课中还是侥有兴趣的。
除此之外,需要这些学子完成的还有砍柴、耕种、磨磨这些由起居大师教导的事情。
华阴城地处华山之阴,在冬季里犹为阴冷,取暖主要靠木柴。玉泉院内居住师长学子百余人,每日需要大量木柴,所以每日里的功课之一就是由学长带领我们到华山周围的山谷中伐木为柴。每日每人需交柴一担,无邪这样的孩童减半。
其次为耕种。玉泉院有庙产良田百顷,用以供养院中食用,春种、夏锄、秋收、冬藏自然也要由众学子来完成。女弟子负责菜园,男弟子负责粮田,至于无邪这等年纪小的弟子主要在玉泉院旁的仙桃园中劳作。劳作成果,收成如何作为考察弟子成绩的依据之一。
还有说的就是磨磨制豆腐。这豆腐实在也道家修仙问道的成果之一,传说西汉淮南王刘安,雅好道学,欲求长生不老之术,不惜重金广招方术之士,登北山而造炉,炼仙丹以求寿。他们取山中清冽之水磨制豆汁,又以豆汁培育丹苗,不料炼丹不成,豆汁与盐卤化合成一片芳香诱人、白白嫩嫩的东西。有胆大之人取而食之,竟然美味可口,于是取名“豆腐”,刘安求仙不成,却于无意中成为做豆腐的老祖宗。
豆腐即以道术制成,沾染了仙家之气,自然是修道之人的首选食品,所以为保证院中之需,磨石磨制豆腐也成了玉泉院众学子的功课之一。
功课中最为古怪的要数探矿了。学习诵经、科仪、符箓这些功课虽然艰难,总与修真有些关联,砍柴、耕种、磨磨虽与修真无关,但保障了学子的住食,也算是缘由。这探矿就一点用处没有了,成日里携锹持镐,穿梭于荒效野外,寻觅各种矿藏,既要记住矿藏的名称性质,又要加以发掘,是件费心又费力的功课,无人愿意参与。但负责此项功课的乃是护法大师,他不但负责院内的保卫安全,还负责藏经、丹房及器用的保管,是万万不能得罪的,不但要勉强参加,还要做出些成绩。
在如此紧张的修行之中,日子匆匆而过,无邪平日里连想念父亲的时间都没有。可是他虽然忙得焦头烂额,可是限于年纪,加之对道学完全是门外汉,成绩渐渐跟不上。
这一年的夏至,玉泉院新生统考,早晚两课、科仪符箓、劳作探矿以及道史诸门课程中,无邪道史还算优异,劳作一门勉强及格,剩下的全军覆没,九十五名新生中排名倒数第二。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