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武道仙途

第四十五章 登华山

海棠书屋备用网站
    华山,“五岳”中之西岳,又称华岳,也叫做太华山。高千丈,广十里,踞关中平原,北瞰黄河,南连秦岭,向以“奇拔峻秀”驰名海内,被誉为“奇险天下第一山”。《水经注》里说,华、岳本来是一座山,拦在黄河之前。河神巨灵用手荡脚踏,将一山两分,现在脚迹在东首阳下,手掌在华山,河流这才在二山之间流过。

    虽不知道传说真假,但也只有在天道的鬼斧神工之下,才形成了这许多状如刀削、拔地摩天、雄伟奇险的山峰、峭壁和刃脊形的山岭。

    华山主要由南峰——落雁、东峰——朝阳、西峰——莲花、中峰——玉女、北峰——云台五峰组成,其中主峰落雁、朝阳、莲花三峰峥嵘耸峙,有壁立千仞之势,号称为“天外三峰。”

    站在峰顶,俯瞰群山,千山环之,若羽林执戟,气势磅礴,“只有天在上,更无山与齐”,就有了达到人生之极至的感慨。而昂首望天,衣襟披风,欲步云而去,飘然似仙,“仰天红日近,俯首白云低”,又生出问道求仙的愿望。

    登临峰顶的山路奇险,谷壁陡立,有前辈在石缝和绝壁悬崖上打造出铁索石梯。险道上云气蒸腾,寒索高悬,势若登天云梯,稍不留神,不但登天无望,反而要坠入山崖,碎得粉身碎骨。

    以登华山寓为修真,最是恰当不过了。

    华山风景绝秀,很早以前就是神仙出没的圣地,是道教著名的“洞天福地”。上古时神仙之流,如冯夷、青鸟公、毛女等相传都在华山“得道成仙”。魏晋南北朝时在华山创立新天师道的高道寇谦之,成为北魏国师。北周武帝时,有道士焦旷,独居华山云台峰,避粒餐霞,武帝曾亲诣山庭临轩问道。唐、五代时的著名道士钟离权、吕洞宾也都曾在华山隐居。至宋朝,由于陈抟与华山的关系,使华山在道法传承中的作用更为突出,老祖的弟子贾得升及再传弟子张伯端继承道统,并采取“兼收并蓄”的治道方略,与海内各大修真宗派联合,创建了九大宗院,将华山不断发扬光大,成为天下第一的修仙问道的圣地。

    无邪三人站在回心石前,举目仰视,只见万丈石壁,横立眼前,使人望而生畏。不知有多少体力不足,勇气不大的游人,来到此处,踅身而回。

    于是鼓足勇气,向上攀爬。回心石之上,便是华山第一险境“千尺幢”。这里幢壁直立,其间仅容二人上下穿行,从上到下共有三百七十多个台阶,皆不满足宽。登山时向上仰视,一线天开,下山时从胯下窥视路面,如临深井。“千尺幢”顶端,有一个仅容一人的石洞名叫“天井”,是为“太华咽喉”。

    过千尺幢向北折即到“百尺峡”,它是登华山的第二个险境。“百尺峡”也叫“百丈崖”,乃是一处危石耸峙,直插云表,峡的两壁几乎就要紧贴在一起,中间却被两颗石块撑开,人从石头下钻过,胆战心惊,生怕石块从两壁间掉下来,这就是“惊心石”。

    经过百尺峡,从群仙观上行,便是“老君犁沟”。这是一条临崖深沟,深不见底,石级依壁临沟而过。传说,这里原来没有路,是老子驾着青牛用铁犁开的,形如耕地时留下的犁沟,所以被称为“老君犁沟”。

    三人经过千尺幢、百尺峡,都是筋松骨软,只能从犁沟两旁的石窝爬行而过。下聚仙台,过横翠崖,眼前豁然开朗,终于来到华山五峰之一的北峰云台峰。

    王韶但见此峰山势峥嵘,三面悬绝,巍然独秀,有若云状,恰似一座云台,怪不得又叫“云台峰”。

    沈括随口吟咏李白的《西岳云台歌》“白帝金精远元气,石作莲花云作台”之句。

    无邪则按书索骥,寻找北周武帝问道高道焦道广的遗址。

    三人循山岭北行,经“白云仙境”门,即达峰顶。只见长阔十丈方圆的平台上,依山为屋,叠起层楼,隐映于苍松翠柏之间,显出一团秀气。正是华山圣地符箓宗院的修真之地无量观。

    无邪精通道史,知道“符箓”亦称“符字”、“丹书”。它是符和箓的合称,符指书写于黄纸、帛上,非文非图的符号、图形,箓指记录于诸符间的天神名讳秘文。符箓是天神的文字,是传达天神意旨的符信,用它可以召神劾鬼,降妖镇魔,治病除灾。

    符箓术起源于上古巫术,始见于东汉。五斗米道建立时,即使用符箓术,道史记载第一代天师张道陵曾得“正一盟威”之经九百三十卷,符图七十卷,符箓之术遂成为天师道主要方术。天师道行授箓制度,历代帝王多备法驾而受箓,皇帝受箓,既表示其崇信大道,又表示其帝位神授,符箓派一时成传道的主要派别。

    至隋唐时外丹术大盛,宋初以来陈抟老祖又传内丹功法,符箓才至不显。如今虽然内丹鼎盛,但华山圣地掌教采取“兼收并蓄”的治道理念,特地邀请擅长符箓术的天师道传人葆真先生张景瑞来云台峰无量观担任符箓宗院院主,欲求将符箓之术与内丹修炼相融合,创造一种“符无正形,以气而灵”的新符箓术。

    符箓宗院作为华山圣地九大宗派之一,玉泉院也开设了符箓课,教授符箓术的入门知识。无邪三人都为每日在黄纸上用朱砂,大书特书笔画屈曲、似字非字、似图非图的符号图形而苦恼,对这符箓宗院无量观都不感兴趣,稍事休息,转向南面山峰登去。

    从北峰至华山东、南、中、西各峰,必经苍龙岭。此岭其长足有百丈,宽仅三尺,两边是万丈深渊,整天烟岚缭绕,远眺像一条腾云驾雾的巨龙,因此名为苍龙岭。

    三人个施勾搭梯,骑岭而上,但见岭上中突旁收,两侧绝壁千尺,青天红日在上,白云飘飞身前,很有骑龙升天的感觉。

    沈括笑说:“唐时韩愈游华山,登上苍龙岭时,只见下面万丈深渊,白云绕路,不堪回首,顿生绝望之念,便写了一封遗书投在崖下诀别,后来还是华山所在地的官员把他救下山来,留下了苍龙岭上‘韩退之投书’的胜迹。待会儿我们上山后下不来,也可以来这里投书。”

    王韶笑道:“要投也只是你投,我是一定能够下来的。至于白陶子,他下不来时只会急得哭鼻子,只怕是遗书也写不出了。”

    无邪叫道:“这里我最轻捷,我要是下不来,谁也休想能够下来,你以为叫做‘大鸟’,就能够像大鸟一样飞下来么?”

    三人说笑中,越过了苍龙岭,来到了金锁关下的五云峰。五云峰是一座南北走向的峰头,西面下临深壑,崖壁陡峭,东面较平缓,是攀登东、西、南三峰的必经之地。每当深秋季节,松翠枫赤,山花耀目,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色彩云,五云峰因此而得名。

    三人在峰上千折百回的攀山道路上前行,但见路两边青松成林,风景秀丽。

    转过一片奇石古松,来到一座四合院式的庙宇建筑前,此庙分前后两殿,左右厢房,规模宏伟壮丽,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匾额上书“五云精舍”。

    沈括脸上忽然露出狂喜神色,大声说道:“你们知道么?这里说是‘五云精舍’”。

    王韶侧头看了看,迟疑着说:“嗯,第一个字我认得,正是个‘五’字,第二个字好像是个‘云’,第三个字有些复杂,但我看应刻是个‘精’字,最后一个字我虽认不出来,但白陶子告诉我正是个‘舍’字”。

    他叹了口气,笑道:“我说小玄子,俺大鸟虽是个粗人,‘五云精舍’四个子还是认得的,还用你来教?”

    沈括不理他的讥讽,仍满是兴奋,大声道:“那么你知道《大宋天宫道藏》就是收藏于此么?”

    他不等王韶回答,自顾自语:“我朝真宗皇帝在位时,用六年时间收天下道教经典、论集、科戒、符图、法术、斋仪、赞颂、宫观山志、神仙谱录和道教人物传记,编成《宝文统录》四千三百五十九卷。此后在此基础上又收入诸子百家著作,科技方术著作,医药养生之书,内外丹著作,天文历法著作,共四千五百六十五卷,分装在四百多函中,采用千字文编号,起于“天地玄黄”的“天”字,终于“宫”字,即为《大宋天宫道藏》。”

    王韶被他一连窜的术语和数字弄得晕了,搔了搔头发,满面迷茫,说道:“这个,这个我是不知道的,可是那又干我们什么事?”

    沈括道:“道藏是道中珍宝,它包含了经典论著、科仪方术、仙传道史,又有医药养生、天文史地、诸子百家、科技文化,既是研修大道的经典依据,也是探讨宇宙奥秘的珍贵资料,怎能不前往观之。”说着,就要步入五云精舍。

    无邪和王韶都知道沈括平时聪明睿智,但只要一研究起学问来,就废寝忘食,很有些读书人的呆气。若是随他进入参观,只怕三天两夜也出不来。

    无邪想要游山玩水,可不愿陪他一头扎到书堆里。而王韶更是见到一本书都会头昏眼花,要到精舍内同时面对几千卷道藏,还不是要了小命。忙道:“这样吧,小玄子你自行去看书,我陪白陶子继续前行,等我们回来后再找你。”

    沈括口中答应着,快步走入五云精舍中,再也不肯出来了。他二人只得舍弃了沈括,再往前行。

    两人来到金锁关,清晰的看到华山东、南、西天外三峰矗立眼前。三峰之间有一小盆地——莲花坪,三峰之水汇于坪中,积水而成玉井,玉井的水在东西两峰间溢流而出形成飞流直下的瀑布。这里林木繁茂,苍松插天,溪水环绕,松涛声和流水声交融在一起,甚是清雅。

    无邪拿出从玉泉院内“华岳全景图”上拓下的登山图,发现在此有两条登山的路:一条路往南经中峰、东峰、南峰而达西峰,另一条路则是直上西峰。

    两人看看天色,正讨论该走哪一条路,才能在天黑之前返回。

    忽然间,随着一阵儿风吹银铃般的欢声笑语,碧茵草上,林荫深处,走出一列白衣女子。

    这群女子有六七人,年纪最长者也不过双十年华,幼小的只有十三四岁,却是一色的清丽脱俗,个个长发如云,人人白衣胜雪。或手捧香草,或头顶花环,或怀抱瑶琴,或斜持洞箫,乍一见,仿佛九天仙女下到凡尘。

    </p>